“有用”与“无用”的区别,细想也颇值得玩味。一直以来,“有用”的科学与技艺似乎都在“升级、替代、再升级、再替代”中更新反复,反观“无用”的经典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却能历久弥新,始终提供启发、顿悟、激励的力量。“无用”不具备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效用,却能以缓慢绵密的力量介入每一个当下,能够了无痕迹的渗透进“有用”之物,进而模糊无用与有用的界限。无用的妙处大致如此。视苏格拉底为偶像的乔布斯曾说,“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相处。”
众人在意“有用”的价值的原因之一,应是在于能够提供某些答案,但同时其也可能是围界思维的藩篱。越来越多的事实在不断佐证着:世界上的事物似乎并不存在所谓的答案,只有动态着的正确。科学能解析生长,但不能解释成长,经济学能解析生意,但不能解释生活。成长是什么?生活是什么?不同的个体差异和成长经历导致的价值观差异会让一万个人给出一万个答案。“有用”给出的答案理性冰冷,“无用”给出的答案丰富生动。两者相较,对万变生活的体验省悟似乎比简单的对错式应答更让人着迷。
美国教育家佛莱克斯纳在《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中说:“我们不能对我们自己做出许诺, 但是我们珍惜那通畅无阻地探索无用知识终会在未来产生结果的希望。” 时间会让一些“无用知识”化身成“有用的能量”,而追问当下或叩应未来时,答案并不仅存“有用”中,也更藏在“无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