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 为何“中外之争”变成“本土战役”| 国际零售进入中国时间(三)

为何“中外之争”变成“本土战役”| 国际零售进入中国时间(三)

2018-03-08

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中国消费者在过去几年的传统认知中依然信奉着“进口更好”的理念。但在今时今日,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的改变,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本土品牌玩家都在进阶中。在新的觉醒下,诞生了新的竞争。

当你用心留意,几乎只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仅崛起了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品牌,曾经那些你熟悉的老品牌也焕发了新活力。一时间,线上线下同时发力、改头换面的设计和营销包装、产品也正在优质化升级。我们欣喜的是,大家都在努力改变去适应新的局面,许多国产品牌全面优化自身,换了一种思路,去大胆迎接愈加复杂的消费市场。就在此时,对于市场份额的争夺从国内外的双方,变成了本土品牌之间的竞争。

我们以解析服装品牌为主,想看看这样的竞争对于国内品牌发展是否具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迎接改变。

为何竞争主体改变?

品味升级。品味的升级包括两个主体,一是本土品牌,二是消费者。国产品牌们正在努力打造高端或者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形象,学习了国际品牌的打法,也在更了解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在市场渗透率已经足够的前提下,开始向内优化改造,与全球化的潮流同步发展。而新兴的品牌,乘着消费品味升级和国内市场国际化的东风,在建立之初就已经足够吸引眼球。

消费者则从“什么都买”变得愈加“挑剔”起来,消费意识的升级在于比起品牌类别,如今的消费者更看重产品本身。改变使得品牌开始获取了更加具体甚至是“狭窄”的客群。“狭窄”并非坏事,从另一个角度看起来,这样的客群忠实度反而更高。当我们不断在讨论消费者的个性化改变,也意味着消费的选择更多元。

在细分市场中需要填补消费空档。在多元的选择中,定位的区分越来越明显,高端价位和低价位之间还有着中间市场的细分消费者,作为入口这是最适于中国本土品牌成长或者老品牌再发力的段位。

国际品牌面临再创新的艰难。在消费升级之后,国际品牌的普及率已经很高,甚至第一次购买奢侈品的新消费者也正在减少。成熟的中国消费者越来越需要从国际品牌中找到新的创意,在拥挤的赛道和艰难的创新中,以更具有熟悉度、价位更易接受、产品不断优化的国产品牌越发显现出优势。

国内互联网生态优势,对于国产品牌发展大有裨益。销售渠道拓宽、与消费者互动频繁、数据信息全面等等优势之外,依靠科技创新的精细化运作和管理模式,越来越被广泛应用。最重要的是,互联网进化带来了经营思维模式的改变,促进了全面的良性发展。

他们在怎样做?

从竞争格局改变的原因来看,问题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具有良性作用的竞争正在催促着品质化升级。在快时尚和电商轮番的洗礼之后,国产品牌正在找到出口,凸显着价值并为未来铺陈道路。

服装品牌进入了内容运营的时代,来满足口味精细的消费者。过去,国内品牌常希望以中国元素为亮点传播中国设计,但似乎总是缺失一种助推力,所以并未取得理想中的效果。但在对全球文化的研究和对消费者的人文洞察之后,近些年,国内品牌寻找到了新的方式,将传统理念与现代营销结合。例如设计师品牌密扇,设计核心是浓厚的中国元素,以新浪潮发展下的思路,传递当下东方审美哲学下的生活方式,赋予了中国风潮流感和现代感。

密扇 2018巴黎时装周秀场

像密扇一样的很多国内新品牌初建于线上,相对低的成本同时也帮助了他们更加便于建立内部数据分析客群喜好。密扇就建有自己的数据分析团队,来分析消费者的年龄段、区域、职业构成、款式喜好程度,并基于此进行内容的创造和产品的开发,这是所有互联网新品牌的优势。

当初步累积完成,新兴品牌们业开始关注线下渠道。顺应趋势重构消费场景,通过不断丰富的门店内容、搭建新场景,叠加零售空间体验功能等等,越来越发现了线下运营的重要性,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呈现更加立体的形象。对于密扇而言,时装周的走秀和pop up都是品牌发声的方式,同时建立线下立体化、体验式的品牌传播,为未来更系统地打通线上线下积累经验。

在海外拓展方面,国内新品牌目前的成绩似乎更胜一筹。密扇不仅已经布局买手店,更以“新中式美学”为标签,密扇联合天猫国品计划以“女侠”为主题,在今年的巴黎秋冬时装周上演了大秀。

而具有稳固地位的国内品牌则在一遍突破线上渠道,一遍加大旗下的品牌矩阵,一遍还在玩着新营销。例如太平鸟,完成了五大品牌的矩阵,开设了不同主题的快闪店,也要进军家居产品,以此宣布加强品牌生态圈的打造。而拥有时装品牌MO&Co.、Edition10、彩妆品牌REC的EPO集团又将推出男装品牌,完善其横跨女装,男装,童装的品牌线,进一步拓展品牌的外延,甚至已经在国外市场中布局。

如何迎接改变?

随着思维观念不断开放,消费者对于品牌文化理念认同度加深,希望在趋同的风格中找到新的特别之处。这些最了解本土消费现象的中国品牌,吸纳了先锋的理念和全球化的思路之后,再开辟中国市场似乎水到渠成。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塑造,通过越来越精良的设计与品牌精神高度统一,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潜在的文化认同和情感依恋。同时,我国作为生产制造加工国,又有着消费升级带来的巨大消费需求,保证了品牌的发展。

于购物中心而言,这是拥抱国内品牌的好时机。国内老品牌正在积极实践着新式营销,线下活动层出不穷,需要新型的零售空间来承载品牌的新想法。在2017年业绩预报数据的数据信息来看,95%的公司预盈,有8家公司预计净利润实现翻番。除了我们提到的MO&Co.、太平鸟等品牌,江南布衣、欧时力等也在实现着销售上涨,这是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国产品牌的“春天”。新兴的设计师品牌正在积极拓展着线下渠道,越来越受到行业和资本瞩目,已经具备衔接购物中心的能力,购物中心也可以以品牌孵化平台的角色,参与到中国品牌的进化中来。

于品牌而言,利好的环境正是积极进发的机会。如今已是以更具备国际视野的新一代企业领袖带领企业发展,在线下更具创新精神,更擅长商业革新和制造独特体验。新品牌直面挑剔的消费者和复杂的市场,落地实体零售,经过这条必由之路,才能有更广阔的提升空间。

更多精彩相关阅读

“李宁到中国李宁”现象 | 国际零售进入中国时间(一)

中国买家杀入全球时尚资本市场,我们看到了什么 | 国际零售的中国时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