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鹏:团队的专业创造力,究竟从何而来?
对于智力型服务公司,向客户保障持续高品质服务,本质不是一个专业问题,而是一个管理问题,一个机制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客户第一”强力牵引下,透过赋权实现对组织的赋能,以民主激发组织专业创造力,实现不断地知识累积与更新,为客户不断创造出新价值。
组织品质决定价值产出
一个组织的氛围,决定了成员的投入感、协作的可能性、知识生产的质量等与生产力相关的关键事项,这些事项则决定着顾问为客户成果输出的优劣。一个有创造力的组织,要经历四步进阶:
1、打造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组织中的人就不会做长远规划,都会只关注当下利益,且相互间计较当下的分配,这样组织中的领导就是天天在做平衡,但仍然很难产生积累和面向未来的能力。
2、建立信任
没有信任,沟通成本就很高,对可信的人,大家对他的行为就有预期,组织中充满信任气氛,就会极大提升沟通和工作效率,且这种正向氛围会激励到每个人。但做到信任的基础就是坦诚和透明,大家充分共通共识信息,避免误解和猜忌。
3、凝聚共识
共识就是大家经过磨合和人员的更换,成员有共同的认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共识,成员间才会形成牢固的连接,成为团队;才会有共同的目标,形成合力;才愿意为共同体贡献、不看小我成就大我。没有共识,就不是团队,大家各想各的。
4、高效协作
团队有了共识,共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需要信息共享和目标共享,来保障组织的高效协作。目标不共享,大家就会各自有各自的目标,而非整体目标,形成内耗;信息不共享,就会作出很多重复性的工作或工作不交圈不聚焦。
让民主落地是关键第一步
唯有民主才能保障组织创造力,大多数人对此都理解,但如何落地呢?民主是一个结果,真正的实现需要有建设民主的系统能力。组织是一个系统,一个多部门、多专业、多元个体特质组合成的协同作业系统。改变一个单独的人、一个单独的环节个人有点拼命硬干的劲头就行了,但到了改变一个系统,就需要更高层次的系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其中差别就像是提升一个篮球运动员和一个球队的能力的差别。
公司民主系统的落地,我看来有三个核心:架构、机制、规则。
从架构来说,就是如何在公司的重大决策上反映组织成员的诉求,改变领导独立决策的架构形态。从总部委员会到分公司委员会的建立,就是在建设一个民主决策的主体架构。
从机制上而言,公司360度绩效环评、OKR、日报等工作透明通晒等机制设立,也是在让民主落地。这些机制、环节规划上都在着重考虑最大化提升组织成员获取信息的平等权,对组织成员作为组织“公民”赋权,和管理层作为服务者身份下的应作应为。
再来说规则。组织之所以称为组织,就是因为一群人认同一个目标,愿为目标共创共担,否则就不叫组织。运营组织的核心就是不断强化这种共创共担的凝聚力,因此就需要有一个大家共识的规则,以保证组织在运行中是朝着大家共识的目标在行进。这样大家就能够放心、安心地去进行创造、工作。因此,规则是组织的本质体现。但如果规则不代表大多数人的共识、不是在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规则就没有权威性,组织本质上也是“破产”状态。过往两年,我们在重要事项上已经落实、增补了一些重要规则,但在落实方面还不够好,主要是部分同学对“不遵守规则就是破坏组织”的严肃性还没有充分认识,这是后续我们要十分严肃强化的地方。
法治社会是先进社会,企业组织也是一个小社会,也必须是基于规则和法制基础上的。建设好法制,谈民主、道德、文化就有了基础,没有法治谈民主、道德和文化,在历史上都归为了独裁和邪教。因为没有规则就没有标准,每个人的标准都是很不同的,到最后就成了有权势者的领导的标准,但这不可能有共识的,那么领导要取得共识,只有两种方法:强压或洗脑。
现代美国的缔造者潘恩曾说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话:“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的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而且不应该有其他的情况”。公司每位核心管理者都要拼力做到“依法行事”,尊重共识与规范,接受群体的监督、反馈与批评,以此为民主表率。
委员会机制是民主的基本保障
公司短期发展看业务能力,长期发展靠的是组织力。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曾表达观点:只懂打仗不懂管理的就是军阀。对于组织力,是再慢、付出再大代价也要打实的核心地基。立志做长久公司的团队,必须不能短视、拒绝投机,对基础、基本动作保有耐心。
对智力型组织,我比较认同“以委员会为决策核心的民主自治模式”。委员会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达到成熟:
1、理念贯通
任何事情要在公司实现更通透的共识,就需要借助各级委员会共识而不是领导的层层发号施令。总部委员会要对各层委员会形成拉力和赋能,使各委员会会长及成员要充分理解总部的决议过程及背景。同时,也要对各委员会成员建立激励的牵引,加强为组织贡献的动力。
2、齿轮咬合
各地委员会落实了,就相当于有了战略变革的架构,有了这个架构才可以保障后续的“流程”和“规则”生效,不论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变革都是要基于当地委员会与总部的充分共识,否则分公司总经理一个人加上BP也是做不动或不高效的。而且,当总部与当地委员会拉通,共同落“变革”动作见成效时,就是大家打了个胜仗,各委员会成员也就感到了成就感,实际体悟到了组织和管理的能量,对总部的认同就更高,就像是齿轮间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让组织力量的传递具备了基础。
3、多中心决策
当地委员会与总部形成了理念共识,透过打胜仗提升了内在信任,就初步构建了“一颗心、一场仗、一张图”的有利形势。分公司与总部在一个中心思想和核心目标下,对相关事项就可以因地制宜做落地了,这样就使组织具备了统一性和灵活性,事情不会跑偏也不僵硬,更利于效率提升和群智涌现。
4、委员会联动自治
有了分公司委员会良好的运行,日常运营的工作就不是在总经理肩膀上了,而是主要落在了委员会,走向了“总经理主外、委员会主内”的分工逻辑。再在委员会这一层级,拉通不同分公司委员会的信息,造一个关于委员会间管理互动的“场”,推动各地管理趋于自运转,赋能会长为代表的第二梯队成长更快,让总经理有更多时间在客户、战略和人才等与本职更匹配的事项上。
“仆人式领导”是民主的真正向导
一家致力于民主治理的公司,带头团队越要成为“仆人式领导”。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人前往东方进行探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很有主见,并愿意充当领导的角色。服务于他们的是一位叫李奥的仆人,他负责为所有人提供生活服务。他的乐观主义和他的歌声总是陪伴、鼓舞着他们。有李奥的陪伴,这次探险旅行似乎成了一次美妙的观光旅游,一切都出乎意料的顺利。但有一天,李奥突然消失不见了。这群人立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所有人都试图说服别人听从他的建议,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最后,整个探险活动被迫停止下来。人们忽然发现:原来失去了仆人李奥,他们就失去了领导。
这个简单的故事曾引发一场管理学的风潮,AT&T公司CEO罗伯特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提出了仆人式领导的概念和定义,其中重要的前三条是:
1、聆听
仆人式领袖与团队的关系首先是聆听,并且具有接受负面信息的能力。
2、同理心
仆人式领袖能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人的感受。
3、医治
仆人式领袖顾及他人的福祉,愿意成全他人。
仆人式领导理念被很多公司广泛采纳运用,之所以影响巨大,因为其揭示了领导者的真正本质:领导者的基础不是权力,而是权威,权威是建立在爱、服务与牺牲基础上的。仆人式领导也是领导者身体力行,助推民主的最优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