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商业”可能是一个低效模型,它会如何继续进化?
从商业的视角,如果只用一个指标区分优秀购物中心与普通购物中心,哪个指标最合适?这是在一个与客户会议的场景下,一位基金客户负责人对RET睿意德顾问提出的问题。睿意德同学给出的答案是:效率。效率的高低,是评价购物中心最根本的指标——虽然听上去与购物中心常常使用的休闲、体验、慢生活等理念功能描述存在反差。
不论线上线下,商业零售压缩到最简的价值环节,应是“引流—转化—复购”。“引流”是指吸引客户与流量,“转化”是促使交易购买的发生,“复购”则是已购顾客的多次与持续消费。在这三个价值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效率提高,都会带来整体效率的提升。
购物中心的运营效率,根本上是依靠招商入驻的品牌促成的,品牌越大,效率越高
绝大部分的购物中心都是辐射一个既定区域,所以“引流”也只是一个阶段性任务。引流效率早期体现在如何用最少投入吸引到最大流量上,而一个阶段后,大部分顾客都已熟知这个商场,没有单独的“引流”操作就是最高效率了——降低了营销付出成本,销售主要由“复购”实现。因此我们也看到行业一个典型现象:越是业绩好的商业,如北京SKP、深圳万象城等,拉流量的活动投入越少。这样的商业就是进入了一个高效的“等客上门”阶段,可凭借良好的客户认同,不用再做额外动作就有足够的顾客到达。
北京SKP ©网络
是如何做到的?说起来大家可能都清楚,就是要招商到目标定位下的知名大品牌。
从流量获取的角度,可以把零售品牌店铺划分为“叫卖”与“坐商”两种。前者要不断做声量来吸引人到达店铺;而后者无声自远,不发声就能有不错的客流,多是知名品牌,典型如Apple、lululemon等。而前者是还没有足够知名度,如现在的很多设计师品牌和主理人品牌。一个购物中心如果聚得大量知名品牌,那么这个购物中心是不用“叫卖”的,就可以“坐商”等人上门;而如果一个商场聚合的都是不知名的设计师或主理人品牌,那么这个商场就大概率会是“叫卖”型的,典型如现在的大部分“策展型”商业项目,就需要靠不断的活动来吸引人流,年度营销预算也要比较高。
lululemon重庆北城天街店 ©网络
再看“转化”的环节。对到访消费者如何才能实现更高的转化效率?靠新鲜的场景营造,提供更好的服务,对货品做更快的迭代等等,都可能有帮助,但引入行业公认的龙头知名品牌,显然是促进转化最核心的保障。因为龙头品牌就已经是其产品设计、品质、价格、服务等诸多关键要素被市场验证的结果,可被消费者广泛接受与喜欢,能对转化带来可靠保障。
杭州Apple store ©网络 关于对“复购”的提升,虽然购物中心的方法有很多,如价格优惠、个性化服务、活动促销等,但商场内有丰富的知名品牌,仍是最大化促进复购的杠杆。知名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较高的信誉和认可度,目标性到达购买较多。同时,知名品牌通常具备较高的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对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以及购买后的满意度有相当的保障,因此对复购确定性也相对较高。 商场是品牌的容器,品牌是商场的功能与内容。商场选址看中的是可辐射客群的规模,但要真的实现“引流—转化—复购”的高效循环,核心关键还是商场要引入知名优质品牌。若入驻品牌普遍市场知名度不高、在销量上没有证明过自己,会让整体商场在三个环节上都难做出效率,也没办法将流量转化为销售额。 长期大营销投入的项目,多属于低效商业模型,是入驻品牌势能较弱所致 能够引入知名品牌的购物中心,就有机会成为“坐商”,而没办法招商到知名品牌的购物中心,为了能够吸引人流,保障生存,大概率就要进入“叫卖”模式——不论是打造出奇的场景、新奇的活动、高频的促销等等,都是这一本质形式的表现。 上海tx淮海商场 ©网络 没办法实现针对知名品牌招商的项目,是一个结果,通常由三种原因造成:先天受限、定位偏差、招商力弱。 “先天受限”是指项目硬件、区位等基础条件存在不足,很难招到优质品牌,就只能选择非知名品牌;“定位偏差”是项目团队主观确立了不适合的定位方向,比如不少项目因老板的偏好而选择高奢,但最后只能引入一些集合店或轻奢,或者现在不少项目赶“策展型”商业的时髦,匆忙将此概念引入;“招商力弱”是缺乏招商所需的品牌资源与能力,难以建立与品牌的深度对话和相互信任,最终不得不面对招商蓝图的落空。 低效商业的进阶,要么升级入驻品牌,要么让商场成为“信仰者教堂” 如果项目现实已经是一个“叫卖”型商业,就没有更好的提升与转机了吗? 一定不是。但必须要有理性的判断,知道项目在这一步是被动状态,营销投入多但回报低,要做到持续运营,就必须向“坐商”进阶,不能因为热闹而停在当下。具体有两个主要途径: ▪️ 逐渐以知名品牌来替换现有的不知名品牌; ▪️ 将购物中心塑造为一个令人信服的“时尚顶流买手”。 第一个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用时间换空间,一边靠积极运营吸引人流,保障经营,一边积极调整品牌,实现品牌对客流的主动吸引力,从而向“坐商”演进。以下重点谈谈第二点,“时尚顶流买手”的IP形象为什么能促使项目晋级为“坐商”。 试想两个相关问题:为什么现在的董宇辉,之前李佳琦卖的东西大家都会信任?而且为什么他们还都喜欢卖“非著名品牌”?答案并不复杂:之所以知名主播卖非名牌产品消费者也很踊跃,是因为有他们的背书,相信他们个人的品格和眼光,所以就不担心;而这些知名主播选不知名品牌来销售,是因为这些品牌更需要他们的个人背书,其商业价值在这些品牌中体现得更充分,从中获得的销售回报也更高。 杭州玉鸟集BIRLAND ©网络 商业的本质是不变的,如果你卖的货品不是知名品牌,有“中介”背书也可以赢得消费者信任,在直播电商的“中介”是带货主播本人,而在实体商业就是这个商场——要成为一个令人信服的“时尚顶流买手”,以占据前沿话事权的权威形象,让消费为所推荐的产品信服地买单。这时的商场运营者,就像是在创立一个时尚“教派”——主张令人信服,商品化身为投票。不仅要构建深入人心的理念,更要有独到的社群运营,还要是一个犀利的货品买手——能在芸芸品牌中持续为消费者选到他们的心爱。若只是理念而商品很弱,信仰也会逐渐崩塌,无法将项目推升至“坐商”的境地。 结语 从购物中心的运营角度,非知名品牌聚合而成的购物中心,在起点上具有明显的低效率特征,大部分“策展型”、“潮”、“IN”类主题商业都是属于此类。要提升效率,就是极力把项目从“叫卖”晋升至“坐商”,过程需要承受低效的消耗,对运营者也是很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实现成功晋级,就像是创业的商业模式“没有跑通”,所有的投入只能归于一场喧嚣的实验,这也是大部分项目所要面对的现实。 人们都喜欢为新鲜事物喝彩,但新事物多是“九败一胜”,创新者只能从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以勇气和创新在挑战中不断进化,直至攻入到沃土厚地。在这一征途中,最需要警惕的是“鲜花陷阱”,不能因为一时的创新荣誉与掌声,误以为大功已成,停留在低效模型的海市蜃楼。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罗马只有一个,这个朴素事实对创新者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