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 为什么说“商业能力”越强,做非标商业的挑战越大?

为什么说“商业能力”越强,做非标商业的挑战越大?

2024-04-25

曾几何时,整齐划一的购物中心以其规范有序的布局,犹如一座座工业时代的精密仪器,精确计算着每一寸空间的产出效能。然而,随着时代洪流的涌动,消费者的内心诉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渴望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购物清单,而是沉浸式体验、个性化表达和情感共鸣的消费场景。非标商业,这个看似新鲜的概念,实则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深度反思与勇敢突破。

非标商业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的“与众不同”,更在于从项目构思的第一笔开始,就彻底摒弃刻板的商业公式,深入到每一个决策细节,从招商选品、空间设计,到运营管理和品牌互动,无不渗透着对非标准化运作的追求。只有这样,非标商业才能从内在基因到外在表现,皆焕发出真实而持久的魅力,成为触动人心的商业佳作。

cc8bcfe93c2840944363aa6b2037b5628.png

与品牌的关系已超越招商

是事业共创伙伴


在非标商业新时代的背景下,“订制化”成为非标商业内在的核心特质,这就要求品牌端有极强的塑造能力,一方面依赖于成熟品牌对于自我文化表达和个性彰显的强烈需求,它们期望打破常规,通过定制化的文化形式在特定的商业环境中展现品牌深度和独特性;另一方面,蓬勃发展的中国本土主理人品牌,以其富有地域特色和个性化主张的特质,为非标商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成熟品牌的非标化进程,意味着商业地产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提供租赁场地,而是要成为品牌深化价值主张、扩展影响力的重要合作伙伴。商业地产需协助成熟品牌跳出原有的品牌形象束缚,鼓励和支持它们以更具创新性和艺术性的形式,将品牌文化和内涵融入商业空间,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品牌叙事和消费者连接。


223ee191cb4c4edb8127a0419743245ed.jpg

美国亚利桑那边境小镇比斯比的商业街区,成功抵制了大型连锁店的入侵,至今仍遍布着特色独具的画廊、商店、夜生活娱乐场所等 ©网络


而本土主理人品牌因其鲜明的个性化和社群认同感,成为非标商业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这些品牌在初创阶段面临成本控制的压力,传统的租赁模式往往会限制其发展空间。因此,商业地产亟需转换思路,从单纯的房东角色转变为更紧密的共创伙伴,甚至采取类似于天使投资的策略,通过灵活的合作机制、财务支持以及资源共享,降低主理人品牌的初始成本负担,扶持其在市场中稳步成长。


在这一过程中,商业地产不再仅仅追求短期租金收益,而是着眼于长期价值共生,与品牌商户共同构建一套互利共赢的商业模式。通过深度介入品牌运营,商业地产能够帮助主理人品牌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充分发掘其潜力,同时也能够在项目内部培养出极具辨识度和号召力的个性化品牌集群,进一步强化自身的非标特色和竞争优势。


这样一来,非标商业在品牌商户合作模式上的非标化实践,实际上是对传统商业地产与品牌关系的深度重构,它致力于构建一种包容、共生、共创的新型合作关系,从而实现品牌商户与商业地产的共同发展,共同塑造一个既有个性化体验,又能适应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的非标商业生态环境。

33c17cb5b9b947a997b111d71cef82135.png

所需的内容不仅是品牌

要有更多艺术人文


在探索非标商业的深层次意义时,不禁联想起了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的“流动性现代性”理论。鲍曼认为,流动性是当代社会的核心特征,它代表着不断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现实状态。“流动性现代性”描述了一个不断变化、适应新常态的世界,恰如非标商业所追求的内容和形式的常换常新,以及对文化的强化表达。正如鲍曼所言,“流动性”促使我们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挑战传统的边界,这一点在非标商业的探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非标商业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体系的非标化,打破传统商业的形式,创造出不断变化的消费空间与体验。而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表面的装饰或临时的活动,而是需要有深度的文化内容和创意支撑。因此,没有非标化的合作资源,如何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非标化商业空间呢?


1147b5e4193c43d531580f37d8d65117a.jpg
米兰的托尔托纳区经常作为品牌新品发布、设计师交流等活动的首选地点,一直推动着艺术与商业的跨界合作 ©网络

RET的视角认为,未来非标商业的重要资源体系应聚焦于“在地文化、先锋艺术、科技商业、大众演艺”这四大领域。这些领域不仅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和共鸣,还具备广泛的外延性,能够持续为商业空间注入新鲜血液,进行文化形象的不间断创作。早期K11通过融合艺术与商业,利用先锋艺术破圈,创造了一个新的购物文化空间;起初的侨福芳草地则通过引入高端艺术展览,将购物中心转变为文化交流的场所。文创园区如北京的798艺术区和成都东郊记忆,则通过每年举办超过100场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文化生态,也为非标商业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这些经过市场检验的案例表明,资源体系的非标化不仅是操作非标商业的内在生命线,更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一步。通过跨界融合的资源体系,非标商业可以实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不断刷新消费者的体验,促进商业空间的文化与艺术氛围,从而真正做到“资源跨界的一小步,商业非标的一大步”。


在非标商业的探索之路上,资源的跨界不仅是一种尝试,也是打破界限,实现创新与融合的必由之路。

007e47d22d8cd9b6ce84cba4e5f16cb96.png

专业不再是单向技能

而是跨界融合


在商业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期,标准化的职能分工和流程化的工作模式曾是效率与快速扩张的保障。然而,随着商业地产进入存量运营阶段,消费者对定制化体验的需求日益增长,原有的职能体系已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要求。商业空间从传统的品牌货物空间转型为丰富多元的文化内容空间,这一转变对团队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职能边界的模糊化和交叉化。


非标商业的本质,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团队构建与运作方式。过去那种以快速拿地、开业为目标的运营模式,已不再适用于现阶段对文化深度和体验创新的追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的团队职能非标了吗?”成为了每一个商业地产项目需要正视的问题。


00384e8ed30ff6dc6023aa0c57448618f.jpg
在巴黎玛黑区行走,可以看到精致独特的小商店、街角的文艺涂鸦、和突然出现的艺术作品 ©网络


在非标商业的职能体系中,招商、策划、企划不再是独立运作的单元,而是需要紧密协作、共同推进的团队。招商不仅仅是商务谈判,更多地是文化价值观的匹配和共鸣。策划和企划也不再是开业前的简单工作,而是需要贯穿于项目开发的全阶段,从项目的概念设计开始,就深度介入,围绕项目的文化特性、价值人格、在地文化等维度,进行全方位的内容创作和体验设计。


这样的变革,意味着非标商业的职能体系不再是简单的流程化分工,而是更像一个“项目特种兵小组”。在这个小组中,项目、品牌、文化三者不再是彼此独立的板块,而是需要深度融合、共同前进的一体化团队。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跨职能的协作和创新能力的集成,每一位团队成员都需要具备跨界思维和协作精神,共同面对项目开发和运营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在非标商业的世界里,团队的力量不在于各自为战,而在于跨界合作、共同创造。构建这样的团队,需要从组织文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的考虑和设计。只有当团队成员能够突破传统职能界限,激发创新潜能,才能在非标商业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结语

在穿越了非标商业的丰富景观之后,我们回到了起点,却不再是原来的自我。商业地产的非标化浪潮,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再定义,更是对商业运作模式、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团队职能架构的深刻革新。从品牌合作模式的重新构想,到资源体系的跨界融合,再到团队职能的边界打破,每一步都映射出非标商业背后的核心理念——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追求差异化。正如鲍曼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流动性的时代,而非标商业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和回应。非标商业,不仅仅是一种商业形态的变革,更是一次关于创造、共享、体验的文化运动。它不断挑战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我们跨越界限,寻找新的可能性。未来的商业地产领域,将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文化、艺术、技术、社交的交汇点,是创新和体验的实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