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没聚焦于消费关系的艺术商业,都容易走向衰落?
当下趋势中,众多商业项目逐渐深入融合文化艺术元素,蜕变而成艺术化商业空间。很多人将这种艺术化转型视为一种单纯提升环境品质与审美层次的策略,这固然重要,但却未触及核心。从我们的实践体会,艺术对于商业的深层意义,在于艺术与文化的融入所激发的场所精神,创造出富有吸引力的社群磁场,持续强化社群成员间的情感纽带与身份认同。
归根结底,商业的终极诉求是服务于人的需求,而非物质空间的堆砌;而艺术的终极追求亦是触动人心,不是仅仅局限于场所的展示。在这样的视角下,商业运营者共同探索的,是如何让艺术与商业深度融合,成为映照人性光辉、联结社群情感的桥梁。基于RET睿意德艺术商业的实践经验,对艺术赋能商业的价值层次做出以下四重解析:
不仅创造卓越美学体验
更树立独特风格旗帜
Coco Chanel的箴言‘潮流易逝,风格永传’,在时尚圈内共鸣深远。此言精炼表达了她对时尚与个性风格的洞见:时尚如流云聚散,而真正风格则是恒星,穿越流行变迁,光芒不灭。这一智慧同样适用于商业空间的美学构建。仅仅追求外表的悦目,如同昙花一现的美好,虽能暂时吸引眼球,却难以维持长久的魅力。譬如早期诸多商场,仅追求视觉上的华丽堆砌,而忽视了深层的文化意涵与美学理念,正体现了这种缺乏灵魂的“好看”。然而,当蕴含风格的艺术元素被巧妙融入商场设计之中,一种全新的活力与深度便应运而生。
Chanel不断强调其品牌历史与创始人的传奇故事,以实现对品牌先锋精神、独立女性形象的风格传承 ©网络
艺术作为提升商业空间审美格调的催化剂,不仅为商场披上了高雅的外衣,更重要的是,它内嵌了一种深邃的风格哲学与文化主张。在这样的商场里,每一处艺术设计、精巧的布景构造、精心策划的文化活动,乃至每一件精选商品,都成为了传递独特美学观念的媒介。这些元素的和谐共融,让商场超越了物质消费的范畴,演变成一处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精神栖息地。
于是,这样的商场所展现出的美,不再仅仅是外在的装饰,而是升华至一种蕴含思想与情感的深层次体验。它让人们在享受购物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带来的精神洗礼,真正实现了“不仅美,且有鲜明的风格主张”,在繁华与喧嚣中,树立起一道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景线。
为空间赋以叙事灵魂
共鸣深处价值观念
艺术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展示,而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对话,它邀请每一个观赏者参与其中,根据个人的经历、情感与想象,编织出独一无二的理解与故事。艺术品因此成为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观赏者内心深处的种种情愫,让每一次凝视都仿佛在阅读一段私密的故事,甚至是一次自我发现的旅程。这样的艺术体验,为原本功能导向的商场空间引入了无限的深度与广度,使之成为一个充满探索意味与情感共鸣的场域。
香港K11 MUSEA Opera Theatre 中庭,蕴含了对古典歌剧院的致敬,意在营造一种高端、典雅的艺术氛围,仿佛步入一个现代版的歌剧院空间 ©网络
艺术的介入,不仅丰富了商场的视觉层次,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种情境叙事,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艺术品或艺术项目,串联成一个主题鲜明的情感与价值主张的序列。如果不借助艺术,商场便很难深度地表达这种主张。购物中心的艺术元素,如同一串串密码,解锁着特定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使得商场在视觉美感之上,更添一层心灵的触动与思想的碰撞。这时的商场艺术化便进入了更深层次实践,不是再出于泛泛的审美去营造,旨在通过精确的价值观定位与情感导向,与特定的目标群体建立起深切的联系。它要求运营者对目标受众有深刻理解,确保所传达的情绪与价值主张能够精准触及观者的心灵,基于这种深刻的共鸣与相互理解,商场得以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赢得一群志趣相投、心灵相通的忠实拥趸。
彰显自我的精神领地
自带流量的社交磁力场
购物中心通过其鲜明的价值主张,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超越物质消费的精神领域,一个对特定社群而言具有“精神教堂”般意义的场所。在这里,顾客不仅仅是购买商品,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的仪式。购物中心的空间布局、艺术装置、特色活动等,都成为了顾客展示个性、彰显所属社群文化标志的舞台。这种体验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激发出一种自豪感——源于能够成为这一独特社群的一员,并共享这份专属领地的荣耀。
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自发地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分享他们的体验,实质上是对自我认同的公开宣告,同时也是对购物中心这一“精神教堂”价值的认可与传播。这种基于情感共鸣与价值共享的传播行为,具有极强的粘性和自发性,它跨越了传统广告的局限,形成了一种基于真实体验和情感连接的口碑效应。随着信息的扩散,购物中心如同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持有相似价值观和生活理念的潜在顾客,如同宗教信仰吸引信众般,其影响力与日俱增,社群规模不断扩大。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冬季花园购物中心金属艺术立面融合了复杂的自然元素与几何形状,能够引发观众对自然与人工、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思考,增加了场所的精神深度 ©网络
对于购物中心的运营者而言,这种强大的自发传播力意味着品牌形象的深度植入与顾客忠诚度的显著提升,是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它不仅减少了对外营销的成本,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顾客的主动参与和传播,构建了一个正向循环的生态系统,使得购物中心不仅仅是交易的场所,更成为了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平台,实现了商业价值与社会影响力的双重丰收。因此,追求并维持这种基于共同价值观的社群粘性与自发传播力,已经成为购物中心运营策略中的核心目标,也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同频共振的品牌热爱
解锁社交密码与族群身份认证
在文化商业构建时,品牌的角色已远远超越了传统商品交易的范畴,它们演化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与社群精神的象征,是共同信念与价值观的凝聚点。具有相似价值观的个体因共同的零售品牌偏好而聚集,这些品牌成为了他们交流的共同语言与身份的标识。品牌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了社群成员间情感交流、知识共享和社会认同的媒介。
品牌作为社群意识的强化器,其重要性在于它们不仅回应了消费者的物质需求,更深层次地满足了归属感、认同感以及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品牌故事、设计理念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构成了社群成员之间的“秘密语言”,催化了一种集体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在特定节日、新品发布或是品牌活动中尤为明显,它强化了成员间的联结,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首尔Starfield COEX购物中心的Starfield书店,营造了一种特别的氛围,促进了社群成员间的非言语交流和共享体验 ©网络
在这一过程中,商场内的业态品牌布局成为了一种精心策划的社会实验场,每个品牌的入驻不仅是基于市场分析的决策,更是对社群文化生态的深入洞察。品牌的选择与排列,如同精心编排的剧本,引导着消费者的行动路径,同时也成为了社群成员间讨论的热点话题,这种讨论不仅限于消费体验本身,更涉及品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它们如何映射个人身份与社会地位。
因此,在招商与品牌管理的策略上,商场运营者需具备敏锐的触感,深入理解并预见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与社群动态,针对性挑选那些能够激发社群共鸣、深化集体身份认同的品牌。通过这样的品牌矩阵,商场不仅成为了物质消费的场所,更是文化生产与社群构建的中心,促进了社会关系的深化与社群结构的强化。这种策略的成功实施,将使得商场不仅在经济上取得成效,更在文化与社会层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集体、物质与精神的重要桥梁。
结语
随着后物质消费社会的到来,人们日益渴望在物的消费之外寻找到精神的归宿与意义的寄托。艺术与商业的结合,实际上是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度挖掘与重塑,它试图在日常生活中构建一种“生活的哲学”,将平凡的购买与交易体验转化为一种心灵的洗礼,使消费者在每一次消费行为中都能感受到自我价值的提升与心灵的富足。同时,艺术与商业的融合亦是“共生哲学”的理念映射,在这一哲学视角下,商业与艺术的结合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更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二者在相互渗透中共同生长,创造出超越单一领域的新价值。这种共生关系,也鼓励我们重新审视传统领域间的界限,探索跨界的无限可能性,从而在多元融合中找寻到新的生存和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