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 透过年报解析:周期之中,谁是中国商业地产的坚韧王者?

透过年报解析:周期之中,谁是中国商业地产的坚韧王者?

2025-04-24

前言

2024年,对商业地产行业来说是一次冰与火的考验。一边,是销售主导型开发商的利润断崖、资产减值、融资受阻;另一边,是运营导向型企业的租金稳定增长、EBITDA稳步上升与财务结构修复。这不是一个所有人都糟糕的周期,而是一场能力结构重组的“隐形分层”。


我们看到了什么?


万科归母净利润为-494亿元,首次录得巨亏,较2023年下滑逾500%。宝龙地产亏损扩大至55亿元,销售收入几近腰斩。与此同时,一些企业悄然稳住了现金流,甚至逆势增长:华润置地2024年营收2788亿元,同比增长11%;投资物业租金收入达233亿元,其中购物中心租金193亿元,同比增长8.4%。龙湖集团运营与服务收入突破260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超两成,在住宅开发断崖式收缩中保持稳健。新城控股2024年商业运营总收入为128亿元,同比增长13%,在下沉城市建立了独特的租金现金池。


这些数据构成一道明确的分界线——开发式增长模式正在衰退,而运营式租金逻辑正在成为穿越周期的新“定价锚”。


我们探究的焦点,不只是“谁还活着”,而是“谁更有市场价值”


本报告基于对11家上市商业地产企业2024年度财务报告的逐条核查与对比分析,围绕以下三大问题展开:


1. 谁仍具备稳定创造现金流的能力?

2. 谁正在建立起资本市场能够定价的资产结构?

3. 谁已经完成从“资产堆叠”向“运营系统”转化的关键跃迁?


方法与立场说明


数据来源:企业2024年报、业绩公告、投资者简报等公开文件;研究逻辑:坚持财务穿透+经营能力还原+战略模型对比三位一体;核心判断维度:现金流结构、租金占比、EBITDA稳定性、资产证券化能力、净负债率与利息保障能力。


我们避免浮于表层的“利润对比”,而是致力于揭示那些在重压环境中,依旧能够自我造血、并保持资本信用的组织特质与财务结构。


01

利润断崖与现金流的两极分化

当表观增长退潮,真正能撑起现金流的结构开始显影。


2024年商业地产的财务报表呈现出一种近乎“断层式”的对比:一类企业沉入亏损泥潭,账面巨亏甚至接近净资产极限;另一类则悄然保持盈利,不靠去化、不靠售出,只靠一笔一笔“收进来的租金”。


这不是短期市场的情绪波动,而是商业模式差异在高压之下的结构性体现。财务报表此刻不再只是年终汇总,而成为企业生存逻辑的“X光片”。


“销售驱动型”企业集体掉队,“运营驱动型”企业守住基本盘


我们回顾11家企业的归母净利润,最直观地看到两个世界的分化: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494亿元,是其上市以来首次大额亏损,且同比下滑幅度超过500%。宝龙地产全年亏损55亿元,较2023年进一步扩大。大悦城控股按照深交所披露数据2024年亏损29.77亿元,已连续亏损两年,比上年亏损翻倍。


而对照来看,华润置地实现股东应占净利润254.2亿元,虽然同比下降8.5%,但盈利能力仍处于行业第一梯队。龙湖集团核心归母净利润约70亿元,在销售收入大幅收缩背景下保持稳定派息水平。恒隆地产2024年股东应占基本纯利23.27亿港元,虽然同比下滑21%,但核心物业租赁业务仍具稳定贡献。


RET睿意德观点:利润不是周期之上的奖励,而是结构之下的代价。


不是有没有租金,而是谁的租金撑得住整个企业


在传统开发商中,租金收入被视为“边角料”;但在当前的估值体系中,它是唯一可以穿越周期的可验证现金流。


从2024年租金收入结构看,华润置地投资物业租金总收入233亿元,其中购物中心租金贡献193.5亿元,同比增长8.4%;新城控股2024年商业运营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购物中心持续为主力现金来源;龙湖集团运营与服务收入为267亿元,占总营收超过20%,商业板块“天街系”是租金核心来源;恒隆地产内地五座广场2024年实现租金收入的增长,其中天津恒隆实现了12%的增长,但也有五座广场租金收入呈现负增长,最高降幅达到了19%。


与之对照,宝龙地产虽年报披露商业租金收入增长至19.08亿元,但商场体量小、下沉城市结构脆弱,租金缺乏稳定性。


RET睿意德观点:在本轮周期中,租金已经不再是“有最好”,而是“无不行”。


EBITDA是新的价值锚点,不是净利润决定你能不能估值,而是现金能不能撑利息


利润可能是“一次性的漂亮”,但EBITDA则代表了一个企业的日常经营真实表现。


2024年财报显示,龙湖集团运营性现金流全年为正,经营性现金净流入超60亿元,EBITDA可支撑全部利息支出,利息保障倍数估算高于4倍;华润置地经常性核心净利润为103亿元,同比增长8.2%,已连续三年实现租金覆盖息税成本;恒隆地产2024年物业租金收入超100亿港元,息税前营业利润超68亿港元,虽略有下滑但现金回款节奏稳定。


与此同时,宝龙地产、新城控股未披露EBITDA,但从利息开支与租金收入占比测算,其EBITDA利息覆盖能力偏弱,需进一步依赖资产处置或融资兜底。


RET睿意德观点:能不能活下去,不是看有没有利润,而是看有没有EBITDA。现金流不是“利润表后的附注”,它本身就是企业的信用。


现金流质量正在重新定义行业估值逻辑


销售型地产公司利润“爆雷”,本质是资产换现金的周期中断;租金驱动型企业能够维持稳态,是因为建立了租金→EBITDA→偿债的“现金回路”;从现在开始,没有现金支撑的盈利,资本市场不会买账;那些正在成为REITs底层资产的项目,不是规模大,而是现金稳、结构明、信用强。


02

谁的财务结构最能抵抗风险

在偿债窗口越来越短的周期里,谁还有资格谈扩张?


过去十年,房地产行业奉行的是“借得多,滚得快”的逻辑——只要有融资、就能盖楼、有回款、就能扩张。但到了2024年,逻辑彻底反转。能不能再借,不再取决于有多少土地、多少项目,而是账面上能不能撑住“现金-短债-利息”的闭环。财务结构不再是财务部门的事,而是生死边界的第一道刻度。


净负债率的分水岭:从绿档转黄档,边界已被拉开


2024年,净负债率成为穿越周期企业的第一性指标:


图片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研究中心


结论:<40%为融资绿档企业,具备可再投资能力;40%–70%为灰区,融资代价可控但需内生现金流支撑;>70%为高风险区,融资渠道紧张,部分靠售资“续命”。


RET睿意德观点:净负债率≠扩张意愿,而是“你有没有信用”在资本市场的实时体温计。


短债对冲力:现金/短债比越高,抗压能力越强


“有没有现金”,本质上决定了你能不能“撑过当下”。


图片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研究中心


解读:>1.2x具备短债安全缓冲;0.8x–1.2x需管控现金消耗节奏;<0.8x可能引发信用评级变化与再融资困难。


RET睿意德观点:流动性不是赚来的,是兜底信用的“续命弹”。


EBITDA利息保障倍数:运营能不能“撑得起”借来的钱?


在净利润频繁失真的环境下,EBITDA成为判断企业“借债能力”的真实底座。


图片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研究中心

备注说明:本表所列EBITDA与利息支出数据均基于各公司2024年年报中披露的财务数据进行推算,未必为公司明确披露指标。


结论:>4x结构健康,可稳定派息;2x–4x现金勉强覆盖利息,边际可控;<2x基本面风险显现,资产估值承压。


RET睿意德观点:EBITDA不等于利润,它等于“你值不值得被信任”。


结构性风险已外显,信用的“定价锚”正在重塑


房企不再是比谁能扩张,而是比谁还能融资、谁有条件再起;商业地产正在形成两种结构:一种靠“租金+EBITDA”滚动经营,另一种靠“出售资产+展期”维持账面;净负债率、现金短债比与EBITDA利息保障倍数,将成为未来估值与评级的三项硬指标。


RET睿意德观点:在新周期里,财报不是用来讲故事的,是用来测信用的。


03

从“收租”到“好租”:租金结构才决定资产价值


真正能穿越周期的资产,不是租出去的面积,而是收得稳的现金。


传统地产项目的评价模型中,“租金”曾是边角料:能卖出去才是好项目,租出去是没办法时的次优解。但2024年之后,逻辑正在重构——当资本市场不再相信预期,只相信现金,“租金”开始从经营指标变成估值锚点。


RET睿意德观点:是不是“收租的”,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收谁的租?租得稳不稳?能不能把租金变成资产证券化的基础?


租得多不等于好,租得稳才是硬通货


我们拆解各企业2024年财报的商场租金数据后发现:租金收入的绝对值背后,是结构分化愈发明显的风险堆叠。


图片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研究中心


华润的“万象系”已实现产品层级化,头部项目具备租金溢价能力;新城吾悦广场虽然快速复制,但过度依赖三四线城市,租金增长的可持续性存在压力;龙湖以天街为代表的城市级商场群,形成“品牌+坪效”双向拉升;恒隆租金议价能力依旧强劲,但增速放缓已成趋势;大悦城在写字楼+商场混合结构中仍待理顺产品定位。


租金是不是“好现金流”,资本市场看得比你更清楚


我们提出判断一个资产是否具备REITs价值的三重标准:


1. 结构清晰:收入来源纯粹,合同稳定、可穿透;

2. 现金流稳健:续租率高、客户集中度低;

3. 可证券化能力强:有独立评估、分布式风险、融资通道顺畅。


图片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研究中心


结论:REITs不是挂个名字,而是一套能被估值、被定价、能被信任的运营结构;真正可证券化的租金资产,要能在资本市场上讲清“它未来五年能收多少钱、怎么收、收得多稳”。


写字楼、商场的租金逻辑分化正在被放大


写字楼受宏观经济下行、远程办公冲击明显,即便出租率不差,租金议价空间被压缩;商场因其与消费流通紧密挂钩,成为资本市场更愿意定价的资产;某种程度上,“租金带动销售”正在取代“开发带动销售”,成为商业资产的估值核心引擎。


以中国国贸与华润置地对比来看:国贸写字楼租金稳定,但增长性不足,2024年商城租金增速几乎停滞;华润购物中心2024年租金同比增长8.4%,平均出租率提升至97.1%,形成了“现金+消费”的复合回报系统。


在资本定价语言里,租金不是收入,是“类债”


只有能被预测、可持续、结构稳定的租金,才可能被市场赋予估值;拥有高坪效、租金议价力与品牌话语权的商场项目,将成为下一个阶段REITs产品的核心资产池;谁能把“空间”变成“现金流”,谁就能把“现金流”变成“信用工具”。


RET睿意德观点:这不是收租金的问题,是“你收的租,能不能定价、能不能退出”的问题。


04

战略模式的再分层:从项目思维到系统能力


只有拥有可复制现金流模型的组织,才配得上未来的估值。周期将至尾声,不再是谁还能造楼,而是谁能运营、能造血、能退出。


2024年财报的背后,藏着一场更深层的战略分化。我们看到:一类企业还在“一个项目一个打法”,拼招商、拼流量、拼热点;另一类企业已建立起可复制的产品线+可标准化的运营模式+可证券化的资产结构,开始从“项目能力”升级为“系统能力”。


这是一次身份重塑:从开发商到运营商,再到资产管理者。


三种战略模式正在浮现


图片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研究中心


太古、恒隆:纯运营主义与慢资本逻辑的底气

太古地产:项目少、周期长、标准高,在香港与内地坚持高规格重运营、低杠杆、稳回报的“慢增长”路径,2024年平均资本成本为行业最低。


恒隆地产:持续维持纯租赁+高派息战略,EBITDA稳定、写字楼租金稳定增长,已形成“租金+估值+派息”的正循环模型。


他们不是不想扩张,而是更擅长将有限资产做到“高度金融化”,即一栋楼等于一只债券。


华润、龙湖:从地产集团向平台型资产管理人转化

华润置地:2024年运营性收入达233亿元,经常性利润比重突破40%;旗下已成功推出两只REITs产品,形成“开发-运营-证券化”资本闭环。


龙湖集团:三大核心支柱战略“商业+租赁+服务”,租金收入超过百亿,天街具备标准化复制能力,并不断强化资产运营能力。


他们不再是“卖完即止”的开发商,而是正在形成“资产管理+运营服务”的平台化价值输出体系。


万科、宝龙、新城:在新旧逻辑间反复横跳

万科:亏损近500亿元后,重启“城乡建设与运营服务商”战略,但商管输出规模与REITs体系尚未建立;部分项目已出售股权换取流动性。


新城控股:吾悦广场具备扩张规模,但盈利能力依赖个体项目波动,运营标准化与总部统筹能力仍处早期。


宝龙地产:租金增长迅速,但持有型资产比重不足,转型轻重并进的路径尚未走通。


“转型”不等于“脱险”,没有形成自洽闭环的战略模型,只会放大未来的不确定性。


能不能穿越周期,不是看这家企业今年做了什么,而是看它有没有“组织系统”


我们总结出一套判断企业是否具备“系统能力”的四个要件:


图片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研究中心


在这套体系下,只有具备平台型结构的企业,才能打通:“资产→运营→现金流 →金融定价→资本退出”的全链路闭环。


地产企业的重估,不再是评项目,而是评组织


企业不再以“土地规模”论英雄,而要以“资产运营模型是否自洽”定未来;商业地产的估值逻辑,正从“快周转爆发力”转向“慢滚动复利性”;谁能建立“轻重结合+租金回正+可退出”的组织模型,谁才能真正穿越周期,而不是靠一两个项目的爆款侥幸。


RET睿意德观点:不是谁能再起楼,而是谁能在起楼之后让资产长期有现金、有定价、有退出。


05

估值模型正在重写:地产行业告别经验主义


资本市场不再相信故事,而只相信现金流。2024年,商业地产的估值逻辑已悄然改写。


过去,地产的估值锚定在“土地升值预期”与“销售毛利空间”;而今,投资者更在意:这项资产能不能持续产生现金?这个现金能不能证券化?这个证券化产品是否有退出通道?


从“资产多大”到“现金多稳”,从“预期升值”到“可兑现结构”,从“利润表”到“现金流量表”,估值背后的范式已经更换。


商业资产进入交易冷静期,购物中心虽未脱险,但至少有锚点


2024年商业资产整体在投资市场呈现买家冷静的状态,但购物中心成为少数仍可获得正向估值预期的资产:华润置地旗下购物中心租金收入达193亿元,同比增长8.4%,年内零售额增长19.2%,整体出租率达97.1%;华夏华润商业REIT 2024年年内股价上涨25.6%,年化分派率达5.08%,资本市场给予正反馈;购物中心REIT产品如中金普洛斯、万象生活等,已成为稳定现金回报资产的重要通道。


RET睿意德观点:购物中心=信用资产的起点,前提是:租金稳、结构清、管理强。


估值锚的更换:从地价逻辑转向现金流逻辑


不同战略结构企业在资本市场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估值表现:


图片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研究中心


同样是“商业资产”,资本市场已明确划线:不能持续兑现租金,就没有估值逻辑。


可证券化能力决定“有没有未来估值”


一个资产有没有估值弹性,不取决于租金是否增长,而在于其是否:


1. 现金流结构清晰、可预测;

2. 租金来源多元化、续租率高;

3. 具备可退出路径(REITs/ABS);

4. 由专业团队持续运营+风险可控。


换句话说,真正能被资本市场“买单”的资产,不是你会不会盖房,而是你能不能像资产管理人那样“运营现金+包装信用+退出资本”。


这也是为什么万达商管、华润置地、太古地产等企业的资产组合被认为是未来REITs与ABS的核心标的;华润旗下的REIT平台华夏华润商业REIT与有巢REIT市值表现稳健、股息稳定分红;宝龙、新城等租金虽增长,但因资产集中度高、结构不稳,资本市场难以给予溢价估值。


估值的本质,是你有没有一张“能卖的租金信用表”


地产不再是静态资产,而是金融化资产;“有地=有未来”的逻辑已经失效,“有现金流、有结构、有退出”才是现在;谁能用资产构建“债券式现金回报结构”,谁就能获得新的估值弹性;而那些没有明确退出机制、租金不可预期的“类商业资产”,即便租金增长,也难以推动估值提升。


未来能被估值的商业地产,不是“盖得最漂亮的”,而是“租得最稳、退得最清楚的”。


06

不是判断资产有没有机会,而是判断你有没有能力


谁能把空间变成现金,谁就拥有下一个周期的主动权。


2024年的财报,不是一场集体悲喜剧,而是一场结构分裂的分水岭。


过去,大家都讲拿地、讲销售、讲毛利率,拼的是谁更能“做项目”。而今天,财报开始反映另一件事——谁真正有能力,把空间变成现金,把现金变成信用,把信用变成资本认可。


这一年,市场重新认识了“运营”的价值;这一年,REITs不再只是融资工具,而成为企业组织能力的放大镜;这一年,真正的护城河,不再是资源禀赋,而是“能不能复利地产出可定价现金流”的能力。


周期不是惩罚所有人,它只是洗去了光环,让真实能力裸露在报表之上。


本轮周期,重估的不是资产,是能力结构


如果要为这场周期画一张穿越图谱,那横轴是“资产能不能产出现金”,纵轴是“组织能不能复制现金”。


图片


我们看到太古、恒隆、中国国贸等“慢资本型组织”,通过极致运营与财务稳态,让单一资产成为类债券型产品,估值反而稳定;华润、龙湖等“平台型组织”,以产品+服务+资本三合一的模式,形成跨项目复制的租金模型,正在跑出“城市级REIT生态”雏形;宝龙、新城、万科等“过渡型组织”,一边在找新的现金生成结构,一边要还旧时代留下的债,陷入两难。


资产的价值,已经不由地价、面积决定,而由这三件事决定:能不能收租,能不能收稳,能不能收得被资本市场接受。


三类角色,三条建议


对运营商:请尽快抛弃“项目为王”的思维,进入“现金流标准化”与“资产证券化”的组织重构阶段。你未来的产品,不是购物中心,而是稳定租金+退出机制+管理人制度三位一体的“REIT式资产”。


对投资者:别再盯着销售额、利润率,看一眼EBITDA、租金回正周期、利息覆盖能力。看企业能不能还钱、能不能讲一个连续十年的分红故事,这才是商业地产的未来定价逻辑。


对城市管理者与监管者:城市商业资产的结构性空置问题,不是招商引资能解决的,而是运营模式决定的。建议城市更新、旧改、都市圈战略中,嵌入“REITs优选资产逻辑”,以租金模型为标准,筛选真正可持续资产包。


最后的判断:估值能力=组织能力


地产进入一个新纪元,不再比谁融资能力强、谁地储多,而是比谁能:复制现金流产出能力,复利现金流管理能力,构建现金流证券化能力。


未来能穿越周期的企业,不是你有多少楼,而是你有没有能力,把这些楼变成“可定价、可退出、能持续产现的现金池”。


这是一场从资产比拼,转向组织升级的深刻变革。而这一次,讲故事不值钱,只有“能被估值”的能力,才是唯一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