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寒冬中的进击者:RET睿意德如何在写字楼服务市场反向崛起
“从长期看,周期并不会抹去机会,它只会重新分配给更合适的人。”这是RET睿意德创始人张家鹏在多次内部分享中强调的观点。在地产行业进入冰点、服务商普遍收缩之际,RET睿意德却选择在被认为“红海已尽”的写字楼代理市场逆势入局,并迅速以黑马姿态实现突破,为行业交出一个“低谷中重构价值路径”的样本。
近日,凤凰网对RET睿意德进行专题报道,深度解读这家中国商业地产领域长期保持前瞻洞察的服务机构,如何在市场信心最弱之时,以结构性判断与专业能力实现逆周期生长。
2025年上半年的北京,写字楼市场表面平静,暗潮涌动。市场空置率在30%的边缘摇摆,原本活跃在楼宇之间的代理人已经消失了一批。很多离开公司的顾问被动创业,但都成交寥寥;回扣依然盛行,最多的能拿走一大半。一位资深从业者苦笑:“你说这个行业的人现在有多难。”
市场需求少了,旧机制在坍塌——人不再被赋能、成交不再可控、平台不再可信。写字楼代理,这一曾经被誉为城市资源配置“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体系,正在经历拐点。
而在所有人都在寻找“怎样熬过去”的办法时,有人却选择了进入。RET睿意德,这家每年服务300+零售地产项目的行业领跑者,于2024年正式宣布进入写字楼租赁与投资交易领域,并在当年惊艳开局,以突出成交表现冲入行业头部。他们为何在这个最不看好的时间点切入一个被标签为“混乱、低效、内耗”的行业?又是如何迅速取得耀眼成绩?
在RET睿意德位于华贸中心的办公室中,张家鹏向我们阐述了他的见解:“并非这个行业本身存在问题,而是这个行业的运作机制已无法适应如今的客户、顾问与交易方式。对我们而言,进军写字楼行业并不仅仅是业务线的扩展,更像是一场针对‘一个古老行业’的重构实验。”他所带领的RET睿意德团队,正尝试用一套从组织结构、制度设计到顾问成长方式的全新系统,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这个行业重新开始,它会长成什么样子?
RET睿意德创始人张家鹏
三十年“外资路径”式微,商业地产代理公司机制陷入“代谢危机”
中国的写字楼代理行业,从诞生起就是一套移植体系的产物。起初,第一代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外资代理行也随之入驻,并将欧美成熟的“经纪人自治”模式直接引入。但这种模式的移植存在明显缺陷。欧美的经纪人体系依赖于三大前提——成熟的行业协会监管、稳定的市场节奏以及拥有专业教育背景的顾问人才。然而,在中国,这些条件几乎都不具备。市场环境和人力资源的双重缺失,使得这种模式在中国市场严重水土不服,导致原本应是“高信任协作型”的平台,变成了“无协同、个体化”的游击体系;原本应是“结构透明”的撮合机制,变成了“信息封闭、黑箱分配”的灰色空间。如果将几家外资行从进入中国至今视为一个闭环周期来计算利润,即便是经历了地产行业最高亢的时期,也没有任何一家实现盈利,在中国业务并没有“跑通”。
如今,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已经发生变化。外资逐渐收缩,国企、本土民企和新兴互联网公司成为城市办公市场的主力军,外资公司的品牌光环也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快速祛魅。外资客户需求减少,平台赋能能力下降。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外资代理行原有层级制架构下的高成本分摊模式已难以持续。在业务机会减少,顾问成长受限,收入显著降低的趋势下,更使得团队内卷化加剧。在这个转折点上,多数从业者仍受限于表面的感知,认为行业只是在“减速”,却未意识到是“旧逻辑的彻底失效”。
在RET睿意德看来,写字楼代理并不等于“项目撮合”,而是“组织问题的空间表达”。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一门靠“谈下租金”就能交付的生意,而是一场系统解决“企业与空间关系”的服务过程。在进入写字楼领域之前,他们已经深刻参与过“城市商业的系统升级”:从区域商业到文旅集群,从消费场域的场景创新到业态协同重塑。所有这些经验,本质上都积累了一种稀缺能力:如何用结构性方式理解人的流动、组织的决策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而这,恰恰是当前写字楼代理行业最缺乏的一部分。
当大部分代理公司还在用“客户线索”来衡量顾问能力时,RET已经开始训练顾问具备“企业在成长路径分析”、“办公成本财务测算”、“政策匹配与产业导入逻辑”等能力。他们甚至将每一个选址项目当作一个“组织与空间的联合设计任务”来进行评估:
这个项目是否真的匹配企业业务发展路径?
是否具备多周期的空间可成长性?
是否能帮助企业在新的城市区位中建立协同节点?
而这样的体系构建,显然不是临时拼凑的。“做写字楼这件事,并不算是我们的‘新业务’。它更像是我们理解空间商业的自然延伸。”RET睿意德创始合伙人索珊说。而所有这些,都源自一个更本质的信念——市场不缺中介,但缺愿意搭建可信结构的顾问系统。
从Broker到Partner,夯实顾问价值的五个支点
RET睿意德定义写字楼顾问的角色不再是“成交推动者”,而是“组织设计共创者”。这一转变,源于对客户真实决策结构的深刻理解。他们不再按项目分工,而是按“结构能力模块”来设定顾问参与方式。包括提前识别企业未来战略路径,模拟办公成本与财务适配、设计交易结构与退出机制,并提供政策解读与区域导入策略。
他们不叫自己“Broker”,而更倾向于自称“企业顾问”。这不是噱头,而是整个业务逻辑的转向。传统的写字楼服务被他们重新拆解成五种能力的集合:
客户获取能力——能够识别并进入企业决策层,提前理解组织未来三年的空间需求,而非项目启动后的末端被动介入。
项目挖掘与定制匹配能力——不依赖流通中的“挂牌房源”,而是借助研究与客户网络提前掌握潜在供应。
交易结构设计能力——为客户定制租期结构、财务模型、退出机制,兼顾使用效率与资本效率。
组织协同与流程加速能力——理解客户内部决策结构,帮助多个部门对齐逻辑、加速定案。
政策匹配与落地能力——不只是“看楼”,而能拆解城市政策红利,协助客户争取空间之外的资源支持。
“顾问不是‘我有楼’就行的角色,而是‘我能读懂你’的合作者。” 这是RET睿意德高级合伙人朱毓敏说的一句话。她曾参与数十个逾万平米的客户选址,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客户的高度信任。“对方不是要一个‘中介’,他们要的是一个愿意替他们跑在问题前面的人。”她如是说。
重构组织体系,打造顾问成长与协作的新范式
“人不是天生就能成为顾问的”这是RET睿意德在内部培训第一天就会强调的一句话。在这家公司看来,当前写字楼行业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把顾问当作一种“靠资源堆起来的个人能力”,而不是一种可被系统化训练的职业路径。他们的逻辑反而更接近麦肯锡、链家甚至奇绩创坛这些组织性极强的“人才养成体系”:用机制赋能人,而不是让人去填补机制的失败。
从“老带新”到“任务制”:一套新型顾问成长模型
传统代理行常采用的“师徒制”,本质上是将经验转化为口口相授的单人技巧。这种方式低效、不可复制,且容易造成“只学会技巧、不理解结构”的人才断层。而RET睿意德搭建的,是一个类似咨询公司风格的“任务型协作机制”。顾问从进入团队的第一天起,就被明确分配在真实的客户项目上,通过“角色搭配+阶段目标+复盘反馈”的闭环模型进行实战型培养:
初级顾问主要不是跟着人“跑单”,而是承担项目中的某一职责,如信息采集、初步财务测算或政策研究;
每一项目结束后,全团队强制进行结构化复盘——不仅回顾得失,还需在“知识库”中固化经验;
核心岗位设有“双通道晋升”:管理线与专业线并行,避免“非得带人才能升职”的路径依赖。
“我们不鼓励‘带单大神’,我们更鼓励‘体系合作者’。”RET睿意德高级合伙人朱毓敏表示。在她看来,一个项目的成功,不是靠一个人拼命“盯死”,而是靠团队之间的专业协作完成解法补位。
分佣制度也要升级:从“谁签单谁拿钱”到“团队共创共赢”
在业内长期沿用的代理公司机制中,顾问收入基本遵循“谁带单谁拿佣”的逻辑。这种机制在早期阶段能激发积极性,但也容易带来协作失衡、信息壁垒与团队内卷。RET睿意德选择做出调整:在确保高分成的基础上,设立“协作奖励池”与“知识反哺积分”,用于奖励那些不以签单为导向、却在项目推进中承担重要角色的成员。更重要的是,平台分成比例最高可达70%,但前提是——顾问必须贡献项目过程中的“结构化资产”,如:
客户需求界定方法;
市场数据采集的结构化;
成功谈判的关键路径复盘;
对政策导入的可借鉴策略。
这不是一套简单的“干多少给多少”,而是一套推动团队建立“知识生产+行为共创”文化的薪酬模型。朱毓敏形容这套机制时说:“一个顾问的价值不是成交那天决定的,而是他愿不愿意把自己做过的事,反复打磨成别人也能用的路径。”
什么是平台赋能?RET睿意德的答案是“让好顾问留下来”
RET睿意德定义写字楼代理是“一个专家型服务组织”,专业人是其中的绝对核心。而平台机制的核心使命,不是替人干活,而是让“那些真正服务客户的人能够留下来”,如此才能持续创造客户的满意。在过去几年,代理行人员动荡,很多优秀顾问流向自由市场。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最终并未形成稳定产出,反而在失去结构支持后迅速边缘化。“我们观察到,自由顾问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一个可以反复训练、持续学习、系统支持的生态。”张家鹏表示。于是,RET睿意德在平台建设上投入的不只是“品牌背书”或“项目分发”,而是从三件事做起:
顾问专属知识系统
所有行业研究、政策解读、项目案例、谈判模版、客户管理工具都系统化整理在平台知识库中,并实时更新。
定期协同式复盘机制
每周一次团队级“项目拆解会”,由主导顾问复盘流程、谈判关键点与结果反馈,全员参与评论、补充与共建。
成长型文化营造
拒绝“英雄主义”的个人崇拜文化,更鼓励“过程的透明分享、失败的共同承担与案例的集体记忆”。
在这一系统下成长起来的顾问,不是靠“抓到客户、砍下租金”来赢得尊重,而是靠“能为客户搭建解决问题的路径图”来获得信任。“RET睿意德做写字楼,看似是在做一单单的生意,而实际上是在建一套职业的“再社会化机制”。我们的竞争者,不是传统中介机构,而是一个已经无法托举信任与成长的行业平台机制。”RET睿意德高级合伙人周雷亚表示。
从理念到实现,他们如何以创新成果引发行业聚焦?
2024年,团队在北京市场完成了超过10万平方米的交易规模,在行业中稳居TOP之列。而在众多项目中,最具象征意义与仪式感的,则是长江商学院北京总部的购置案。此次已经是客户第五次选址,前几次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最终落定。RET睿意德接到委托,并没有急于推荐项目,而是先基于客户需求,组织内部专家举行了一次战略澄清工作坊:对长江商学院而言,这栋楼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品牌形象的展示窗口?教研活动的空间载体?校友交流的重要场所?还是具备长期价值的资产配置?RET睿意德对客户需求做出了澄清与定义,并从近百个标的中选择了几个针对性资产,并从30多个维度进行了初步深入调研,之后形成了给客户的报告。在后续的推进过程中,从政策分析、问题解析到政府协调等方面,团队都快速准确响应,最终用时仅6个月即完成了这个约14亿的大宗交易。“RET睿意德所展现出的专业性与多维判断能力,是我们最终达成交易的关键支撑。”项目完成后,长江商学院相关负责人给予高度评价。
几乎同一时期,在CBD核心区,一场极具挑战的任务悄然展开:富士通北京总部的办公租约即将到期,竞相争抢这一优质客户,甚至有服务商为了赢得委托而做出不切实际的过度承诺。面对激烈的竞争局面,RET睿意德高级合伙人朱毓敏深知,唯有真正站在客户角度、提供务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打破僵局、赢得信任。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深入分析客户的业务需求和运营逻辑,迅速完成了包括企业战略解读、搬迁成本测算以及目标楼宇租金对比等在内的多项关键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和数据推演,团队得出一个清晰结论:从综合成本、办公连续性及效率保障等多维度考量,续租现有办公楼比搬迁更具优势——尽管对于RET睿意德来说,续租服务费只有搬迁的一半甚至更低,朱毓敏依然坚定地向客户提出了续租建议。项目圆满完成后,富士通特别出具了一封高度评价的服务推荐函,明确表示:“对服务成果高度满意,真诚推荐RET睿意德企业服务团队。”
这两个案例,只是RET睿意德在北京市场“写字楼重构实验”的一个成果缩影。在过去短短一年里,上海、深圳、武汉、福州等地接连传来他们的关键成交消息。这些成绩的亮点并不仅仅在于交易本身,而在于合作客户——无论是新兴经济独角兽、百年外资企业,还是知识型组织,都切实感受到自身需求被深度理解,体验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服务。正如一家正在与RET睿意德合作的大型律所主管合伙人所言:“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没有人说‘带你看看几个楼’,而是每一个顾问都在扮演‘翻译者’的角色,替我们将模糊的需求、复杂的限制、未知的变量拆解成一条可以执行的路径。”
终章:相信秩序,也相信顾问应该被尊重
在旧中介代理模式中,顾问往往是被置于交易边缘的“执行者”——他的价值只在签单那一刻被看见,此前的沟通、判断、协同、思考统统被视作“成本”。而在RET睿意德体系下,顾问的价值反而体现在交易发生之前:客户愿不愿意把核心信息告诉你?愿不愿意带你进入团队会议?愿不愿意让你参与到核心决策中?
从零售商业到数字化转型,再到投资与写字楼服务,不少媒体将RET睿意德称为行业的“颠覆者”。但张家鹏并不认同“颠覆”这个标签。“这个词太浮夸了,像是一时的激情。”他说道,“我们想做的事,不是和谁争一时之高下,而是构建一个值得信赖、能够托举顾问尊严的系统结构,最终用结果来证明:这是一个可以创造更大价值的好行业,其中的每个专业人能因正派和专业而倍受尊重。”他说这话的时候,正是2025年盛夏,北京写字楼市场还未回暖,许多传统代理行仍在裁撤、整合与观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