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的社区商业,都是典型的“熟人社会”?
社区商业近年来成为最受瞩目的商业热点之一,因其亲民、低运营成本和灵活包容的特点,成为了各类新商业理念的试验田。随着越来越多的生活美学场景和主题氛围等视觉手段被引入社区商业中,后来的新项目便需要进一步探索纵深创新之路。
对于社区商业而言,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指标是地缘客群的粘性复购率,这背后反映了客户最本质的需求——基于面对面交流和长期情感积淀的“熟人社会型社区商业”。这一模式实现了从单纯的消费体验向深层次的人际关系构建的转变,通过建立深厚的社区联系和情感纽带,形成了一种既具商业价值又富有社会意义的独特商业模式,不仅提升了交易效率,更是对现代社会孤独感的有力对冲。

社区商业为什么会朝着"熟人社会"方向演进?
“熟人社会型”社区商业是一种基于地缘人际关系网络和情感信任构建的商业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强化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连接,形成以信任、互助和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小型商业生态。借用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笔下的"熟人社会"在当代社区商业中全新演绎:传统村落的血缘纽带被置换为"500米生活圈"的地缘黏性,祠堂广场转化为社区商业共享客厅,家族长老的角色由社区KOL主理人接替。旨在解决陌生人社会中情感缺失、心灵慰藉问题。以下阐述“熟人社会型”社区商业具备的特质属性。
近距离的稳定人群,促进“熟人社会”的成形
诸如购物中心大体量的商业形态,其辐射范围往往跨越行政区,所对应的是一种 “众人社会” 的模式。其高度依赖规则的严谨性与运营的高效性。

新加坡政府打造的Oasis Terraces邻里中心,精准服务6000至8000户家庭,集餐饮、零售、教育、医疗于一体,并设有多处共享空间,成为促进居民日常交流的重要平台 ©网络
而社区商业首要特征是有限的服务地理边界,邻里级社区商业服务半径大致在300米以内,居住级社区商业服务半径约在500~1000米。用少量商户服务有限范围已知客群,这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本质上就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里,商业运营更依赖于人与人之间长期互动形成的信任链接,而非单纯的品牌效应。
线下连接的信任感,带来社交“疗愈”价值
线上广域社交重要特征是对现实身份的保护机制,导致在看似喧嚣社会中出现的社恐自保、孤独感、期望慰藉等信任缺失现象。在算法编织的虚拟世界中,人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交异化。线上媒介通讯录突破数千人的当代都市人,平均深度社交关系可能仅为个位数。这种数字繁荣与现实孤独的强反差,催生出社会学界定义的"原子化危机"——个体如同游离的原子,在现实世界中陷入群体性孤独。

丹麦哥本哈根的克里斯钦港区以其色彩斑斓、类似乐高的建筑闻名,区内汇聚了众多咖啡馆、餐厅和艺文小店。这里居住着商人、学生、艺术家、传统家庭以及游客等不同群体,街区商业是大家日常交流的核心 ©网络
社区商业在此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疗愈价值。和购物中心以交易及体验为核心不同点,社区商业是以提供人们日常交互机会为核心。人们的信任来自不断地面对面社交体验。这种以地缘为纽带、以包容及信任为货币的商业模式,正在重构商业与社会的共生关系。
紧贴客户的灵活服务,构建情感共振场域
在商业领域日益细分的当下,购物中心与线上平台凭借其规模优势与便捷性,能够满足大众对于大部分标准化事物的需求。而那些小部分的非标准化需求,则亟待线下小体量商业来予以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大众往往被标准化的模式所裹挟,逐渐对其他地方都有的事物产生 “无感” 状态。此时,那些面向自己的定制事物,必然激发客户内心的波澜,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感。
在社区商业的情境中,店老板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更似亲密无间的朋友。例如,当客户刚踏入餐厅,老板便将其口味偏好,告知厨房加辣、去香菜等细节。这种基于熟人关系的互动,使得社区商业成为了提供 “点对点贴身定制服务” 的唯一载体。

泰国Samyan Mitrow为大学生量身打造了一个1400㎡的24小时自习共享空间,设有500个座位及多种功能区,并配套24小时平价超市和丰富简餐,充分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网络
从商业运营的本质来看,创造客户需求,就是在创造盈利点。社区商业有别于传统商业对某一类人群的笼统服务,它能够不断突破内容边界,精细到每一位客户。在充分熟悉并挖掘目标客户的新需求后,迅速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独特的服务内容通常蕴含着不可抵挡的魅力,使客户情不自禁地被吸引,愿意欣然付款以享受这样的服务。
从商业运营模式角度看,大型商业的运营核心聚焦于商家,商家如同稳固的营盘,而客户则如流动的兵卒,更迭频繁。与之对比的小范围社区商业的客群相对固定且稳定,其操盘人致力于根据既定客户的特点与需求,精准调配服务内容。

构建“熟人社会”商业体的三大基石
基于RET睿意德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营造一个成功的熟人社会社区商业的重点在于“建立归属感”。是承载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触达空间,形成可持续的商业生态。
以社区共创参与机制,实现深度融合运营
社区商业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创造了多少经济价值,更在于它是否真正融入了社区的文化脉络,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融入,不仅需要物理空间的改造,更需要通过参与、协商和共同创造,重新定义社区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关系。只有这样,社区商业才能真正成为“大家的作品”,在城市发展中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秉持着为居民量身定制的理念,在项目启动之初就积极邀请社区成员参与到规划与设计的讨论中来。通过组织座谈会、问卷调查及公开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历史记忆,确保项目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真实反映社区的实际需求和期望。

东京KAMEIDO CLOCK践行“区域共生理念”,设有开敞空间、共享休息室、视频制作工作室和户外广场,并通过多样化的社区活动,深化与居民的互动 ©网络
通过与社区居民联合创意、资源整合,社区商业不再是一个外来的、商业化的“观演场”,而是一个由居民共同参与的“专属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居民的日常活动——购物、社交、休闲——被赋予了新的文化意义。这种仪式化的过程,不仅强化了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纽带,还使社区商业成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嵌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用空间包容人文社会资本,使得归属感有根
和传统商业侧重商品交易不同,现代商业则更注重通过持续关系维护来积累人文社会资本,如信任、互惠规范、社交机会等。这种转变不仅能够增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还能为社区带来长远的积极影响。
要实现这一目标,常规方式是运用集中的共享空间、开放随意的消费空间,为客户提供社交场域,成为促进非正式交往的重要平台。这些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交流的场所,通过日常互动进一步巩固了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提高了社区归属感。

曼谷项目The Commons秉持“社区优先,商业其次”理念,举办文艺、环保、电竞等多元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网络
通过这些实践路径,项目不仅能够实现商业价值的提升,还能在社区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最终达到人际关系赋能的目标。这种以人文社会资本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将为项目和社区带来双赢的局面。
甄选可深耕本地的商家,提升目标客群复购率
在快速消费的时代,“演员本质的网红店”往往难以持久。真正能留住顾客的,是那些愿意扎根社区、理解本地需求的商家。这些商家通常具有地域基因强、服务颗粒细、用户粘性高等特点。例如社区内的咖啡店、晚餐食堂等,不仅是商业场所,更是承载集体记忆和情感交流的空间。

东京下北泽Bonustrack聚焦于首次创业的品牌,汇集了包括餐厅、书店、唱片店在内的多种创意业态,如大浪漫商店兼售黑胶唱片与卤肉饭,“发酵”商店专营茶酒酱菜,这些特色店铺显著提升了项目知名度并吸引了众多访客 ©网络
特别是社区商业初期,客流尚未形成,流量变现类连锁品牌难以存活。此阶段以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的商家为主。例如社区烘焙工作室、瑜伽私教、手艺达人、家庭作坊披萨、小区植物专家等,突出本地特色,形成独特品牌吸引力。最后,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争取“内循环供应链”,通过本地商户抱团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成本优化。
结语
熟人社会型社区商业的本质,是用商业规则重建滕尼斯笔下的"共同体精神"。此一过程,涉及情感纽带之重新编织、社会关系之深度重塑、生活方式之渐进转变以及价值观念之动态调适,诸多层面相互交织,共同指向一种理想化的生活归属感。其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种具有哲学意蕴的社会实践,为我们理解和构建未来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