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 商业必须在祛魅中重生——十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的建筑智慧启示

商业必须在祛魅中重生——十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的建筑智慧启示

2025-03-11

近十年来,全球电商浪潮的迅猛发展和消费主义的持续升温,给实体商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创新商业体却逆势而上,通过独特的空间设计和运营模式,重新定义了实体商业的价值。例如,东京代官山茑屋书店通过“书+X”的复合业态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书店的盈利瓶颈,还以超高的日均客流证明了实体空间的不可替代性;曼谷The Commons商场则以阶梯构建开放式社交空间,将商业空间转化为社区客厅,其人气指数甚至超越了奢侈品专卖店。这些成功案例不仅刷新了商业纪录,更揭示了实体商业在新时代的巨大潜力。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实则暗藏着一个深刻的转向:商业空间正从“交易的容器”向“生活的器官”进化。这一转变不仅呼应了消费行为的深层变化,也为陷入迷途的商业空间指明了方向。而普利兹克奖所推崇的建筑智慧,恰恰为这一转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从刘家琨用再生砖砌筑的平民记忆容器,到凯雷在非洲红黏土校舍里编织的希望经纬,近十年获奖建筑师的作品无不证明:真正伟大的空间从不需要大理石堆砌仪式感,它们只是在静静等待生活的入驻。


将这一理念投射到实体商业领域,我们或许可以预见一场祛魅革命的到来:当商业空间卸下符号化的重甲,回归生活的本质,它将展现出全新的可能性。购物中心的混凝土立柱或许会自然生长出真实的苔藓,品牌旗舰店的橱窗可能变身为非遗匠人的工作台,网红书店的咖啡区则可能坐着安静织毛衣的老人。在这样的场景中,商业空间不再是冰冷的交易场所,而是充满温度的生活容器。那时,人们将真正领悟:最好的商业空间,是让人忘记“商业”存在的空间。


cc8bcfe93c2840944363aa6b2037b5628.png

从“材料贵族”到“土地智慧”:让商业空间回归自然


现代商业空间曾陷入一场材料军备竞赛,意大利卡拉拉大理石、德国阳极氧化铝板、法国百年橡木,这些造价不菲的“材料贵族”堆砌出拒人千里的消费神殿。某奢侈品牌旗舰店每平方米造价高达8万元,却在消费者调研中被形容为“像博物馆展柜般冰冷”。当材料沦为资本权力的具象化图腾,商业空间与真实生活的裂缝便不可逆转地扩大。


202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凯雷在非洲建造的甘多小学,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他用当地红黏土混合水泥制成的砖块,以每平方米38美元的成本,通过双层通风屋顶将室内温度降低7℃。这种“向土地低头”的智慧正在商业空间发酵:上海上生新所项目将历史悠久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原有的拱门、马赛克地砖与新建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营造出独特的时空对话。


aafc6c47af80fe8d7932a4c1a7236ecaa.jpg

东京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融合日本传统与星巴克现代风格,以目黑川樱花为灵感,内部装饰铜制樱花并利用光影设计模拟自然变化,让顾客在享受咖啡的同时沉浸于梦幻般的樱花美景中 ©网络


材料的觉醒正在重构商业空间的叙事逻辑。东京星巴克臻选店用2100多铜制樱花,与窗外的樱花相呼应;米兰Nilufar Depot展厅用咖啡渣压制展台,材料的生命周期与环保承诺形成闭环。当商业空间学会像植物根系般深扎土地,那些曾被轻视的粗粝质感,反而成为了连接人心的密钥。


33c17cb5b9b947a997b111d71cef82135.png

从“快餐美学”到“记忆生长”:让空间与城市共呼吸


在网红餐厅平均生命周期缩短至11个月的今天,过度追求“出片率”的商业空间正沦为一次性摄影棚。一家斥资2亿元改造的艺术购物中心,因过度装置化在半年后客流锐减40%,暴露出快餐式空间美学的致命缺陷。当商业空间沦为瞬时消费的布景板,它便失去了与城市共同呼吸的资格。


2023年得主奇普菲尔德修复柏林新博物馆时,刻意保留轰炸痕迹的砖墙与崭新混凝土并置,让战争创伤与当代文明在同一个空间里对话。这种对时间层次的敬畏正在重塑商业逻辑:伦敦巴特西发电站改造项目中,原发电站的巨型涡轮大厅被完整保留,斑驳的红砖墙与钢架结构成为奢侈品牌旗舰店的独特背景,工业时代的轰鸣与当代时尚在此交织。


dd01e4148f0a99241d13749e29a42f7b8.jpg

柏林新博物馆以谨慎且充满敬意的方式将尊重历史结构与旧建筑空间特征相结合,使新旧元素互为注解,在历史与现代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网络


真正有生命力的商业空间懂得如何让记忆持续生长。广州永庆坊改造中保留的西关大屋满洲窗,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在奶茶店内投射出百年光斑;伦敦考文特花园市场将街头艺人表演刻进鹅卵石地面的磨损纹路,每个凹陷都是露天剧场的历史年轮;台北华山文创园把老酒厂橡木桶改造成休憩座椅,威士忌香气在空间中凝结成情感触发器。当商业空间学会珍藏时间的馈赠,那些斑驳与磨损便不再是需要遮掩的瑕疵,而是最珍贵的包浆。


007e47d22d8cd9b6ce84cba4e5f16cb96.png

从“精致规训”到“生活共创”:让用户成为空间的主人


当一家知名书店强制设置“打卡动线”导致读者差评激增32%,暴露出设计师主导的空间规划正遭遇时代性困境。预设的功能分区难以匹配瞬息万变的消费行为,精心设计的场景反而成为限制可能性的牢笼。


2016年得主阿拉维纳的“半屋计划”给出了破局之道——提供混凝土框架后邀请居民自主搭建生活空间,未完成的状态反而激发了惊人的创造力。这种“让渡主权”的智慧正在商业空间生根:伦敦Boxpark集装箱商场允许独立设计师与咖啡店共享模块空间,时装秀与手冲咖啡的香气在此交织;曼谷The Commons商场顶层“厨房实验室”每周由商户轮换改造,泰式炒锅与意面工坊交替飘香。


778de6447cb22ac61985cc5ce6d2f5e3f.jpg

伦敦Boxpark集装箱店铺均可独立拆卸和迁移,不仅赋予品牌灵活调整位置的自由,也让用户感受到空间的临时性与可塑性,同时这里汇聚了众多独立品牌和新兴设计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意和产品的独特平台 ©网络


空间的真正魅力在于催化意料之外的化学反应。东京二子玉川茑屋家电将摄影器材区与咖啡吧台并置,父母选购相机时孩子正在旁边制作曲奇饼干的场景,重构了家庭消费的时空关系;纽约高线公园把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为空中花园,铁轨缝隙间生长的野花与当代艺术装置相映成趣,工业遗迹与城市绿洲的界限在此消融。这些实践证明:当商业空间停止扮演生活导演,它便成为了最好的舞台。


aa1f377b178270e5c4c2a449c96477d8e.png

从“效率至上”到“温度回归”:让商业空间成为情感共同体


当有连锁便利店为了提升夜间坪效,强制要求背景音乐音量保持60分贝以上以驱赶流浪者,这个令人心寒的决策折射出效率至上主义的冷酷。当商业空间异化为数据驱动的精密机器,它便成为了加剧社会割裂的帮凶。


00026dcbf0ce29c3f08be51c81d2cdeee.png

永旺葛西店坐落于东京都江户川区,其四楼的“G·G Mall”专为55岁以上人群打造,以“一切从老龄人群出发”的理念,有效融合了晨练场、书店、咖啡店、乐器店及演奏室和运动室等多种设施,成为老年人享受生活与交流互动的理想之地 ©网络


2021年得主拉卡顿改造巴黎旧公寓时,为每户增建的4.5㎡冬季花园,让80岁独居老人玛德琳的抑郁药量减少60%,这个微小空间丈量出商业伦理的应有温度。这种人文主义觉醒正在重塑商业价值:日本永旺葛西G.G Mall为银发族开展了全面的适老化改造,从通道到座位再到重新设计的指示系统,从老人的视角和脚步重新设计商业空间。商业空间正在经历从“交易场”到“情感共同体”的蜕变。这些实践揭示:当商业空间学会为不同群体保留体面,它便成为了治愈城市焦虑的温柔媒介。


结语

普利兹克奖十年给我们的启示:真正伟大的商业空间从不需要用大理石台阶制造阶级区隔,它应当像刘家琨的再生砖墙那般,让市井茶香与书香自然交融;应当如凯雷的黏土校舍,在烈日下为每个普通人撑起一片阴凉。当购物中心的立柱长出真实苔藓,当品牌旗舰店的橱窗变成匠人工作台,当白发老人可以坦然坐在网红书店织毛衣而不被驱赶——这些场景不再是乌托邦幻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空间革命。或许十年后再回望,人们终将理解:商业空间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进入者都成为空间的主人,让每块砖瓦都成为生活的注脚,让每次相遇都成为温暖的故事。那时每个人都会真正理解,所谓商业,不过是生活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