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 为什么说商业运营的“传统手感”,在AI智能时代愈发重要?

为什么说商业运营的“传统手感”,在AI智能时代愈发重要?

2025-03-25

是否你也常遇到这种的场景:刚刚随口跟朋友聊起健身,稍后打开手机时,广告推送立刻给你推荐了蛋白粉、瑜伽垫和智能手环。是不是感觉自己被数据“看透”了?但转念一想,你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算法以为自己“精准打击”了你的需求,而你只是礼貌性地忽略了它。


这正是当下商业世界的悖论——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用户数据,却越来越难真正理解用户。算法以为抓住了消费者的心,殊不知只是困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企业过度依赖数据,却忽略了用户是有情绪、有偏好、有反复无常的真实个体。


而那些真正做得好的品牌,往往并不是靠大数据模型,而是靠“接地气”去理解用户。他们用一种看似“传统”,却始终有效的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并不意味着抛弃技术,而是提醒我们:数据只是工具,真正的商业智慧永远来自对人的洞察。


cc8bcfe93c2840944363aa6b2037b5628.png

为什么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始终做不到“精准”?


在过去的前些年,商业世界对数据的迷恋几乎达到了痴迷的地步。精准推荐、标签画像、千人千面……听上去就像“读心术”,但为什么企业投入了大量预算,却依然做不到真正的用户触达?原因很简单——数据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根本不是在同一个维度上。


你以为的“精准”,可能是错的


大数据擅长识别行为模式,却难以真正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例如,一位消费者连续三个月购买同一款护肤品,你以为她是忠实用户,结果她可能是帮朋友代购。一旦她的朋友不再需要,她的消费行为就会戛然而止。品牌依赖数据决策,却忽视了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变化。


算法推荐让用户困在“信息囚笼”


短视频、音乐、购物平台的推荐算法,越来越倾向于推送“用户曾经喜欢的东西”,却没有办法探索“用户可能喜欢但还没发现的东西”。长此以往,用户的选择被限定在过去的偏好中,企业也只能在已有的模式里内卷,错失真正的创新机会。


ff53dc13087b7032cba734f9c4b460041.gif

信息茧房由凯斯·桑斯坦在2006年提出,描述了个体在网络时代通过选择性接触与自身兴趣、信念相符的信息,借助算法推荐构建同质化信息环境的现象,这种现象限制了视野,加剧了认知固化和社会分裂。图为美国当代艺术家Peter Burr为《纽约时报》观点版块创作的名为“美国人不生活在信息茧房中”的动画插图,被选为2014年最佳20幅插图之一 ©网络


数据驱动的短期增长,正在侵蚀品牌信任


很多企业过度追求GMV(销售额)、ROI(投资回报率),结果是越来越多的用户对营销免疫。比如,某电商平台疯狂推行付费会员制度,以为能提高复购率,结果反而导致用户流失。消费者越来越警觉,品牌的信任成本也在增加。


反观那些真正赢得用户信赖的企业,他们并不完全依赖数据,而是愿意花时间去“贴近用户”,用更真实的方式理解消费者。


33c17cb5b9b947a997b111d71cef82135.png

依靠专业“手感”,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是解决之道


你可能会问,数字时代真的还需要“群众路线”吗?答案是:需要,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毛泽东曾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并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治理方法,更是理解用户最有效的商业策略。它的本质是“用户共创”,而不是“用户画像”。


先别急着画用户画像,先去看看用户怎么生活


企业往往习惯于先做市场调研,再制定产品策略,但真正成功的品牌,是先融入用户的世界,再去做产品决策。


 蔚来的用户体验团队经常参加车主的线下聚会,与用户一起露营、骑行、长途自驾。他们不仅在数据表格里分析“车主喜欢什么”,而是实实在在地看见车主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使用汽车。这种“用户共创”模式,反而让蔚来形成了极强的用户粘性,车主愿意自发传播品牌。


775e6a25d3d98a730f02f850fccb82bf5.jpg

蔚来通过NIO App、NIO House和NIO Space等线上线下平台建立紧密用户社区,重视用户体验和服务,鼓励用户参与品牌建设和产品改进,持续根据用户反馈优化产品和服务。图为阿姆斯特丹NIO House品牌与用户互动场景 ©网络


让用户成为品牌的一部分,而不是“目标受众”


现代营销的一个误区是,把用户当成“目标受众”,而不是“品牌合伙人”。优秀的品牌,会让用户深度参与产品共创,而不是单纯“接受”品牌的产品和营销。


在MIUI早期,每周都会发布更新,而这些更新并非由工程师闭门造车,而是基于用户论坛的真实反馈。这种“用户参与感”让米粉觉得,自己不仅是消费者,还是产品的共创者,从而形成强大的品牌归属感。


448a6b6c5e1aa7137bfcefad07e4f16fb.jpg

自2010年推出MIUI 1系统以来,小米通过每周基于用户反馈进行更新的方式与发烧友紧密互动,共同打造符合用户习惯的操作系统,直至MIUI 14持续贯彻这一理念,强调流畅性、安全性和个性化,使得MIUI不是单纯由小米工程师设计出来的,而是和用户共创、自然生长出来的。图为搭载MIUI 14系统的小米手机系列 ©网络


007e47d22d8cd9b6ce84cba4e5f16cb96.png

怎样在商业践行中落实“群众路线”?


管理层要真正走进用户,而不是闭门造车


在很多企业,高管习惯于在会议室里盯着PPT上的数据曲线,依赖调研报告和市场分析,而忽略了最直接、最真实的用户反馈。可数据永远只能是“冰冷的概括”,无法代替真实的体验。只有真正走进用户,才能理解那些数据无法捕捉的细微需求。


亚马逊深知这一点,因此规定公司管理层每个月都必须亲自接听一定数量的用户投诉电话。一个主管或许可以在数据报表上看到“客服响应速度需优化”,但当他亲耳听到一个愤怒的顾客因快递延误错过生日礼物时,才会真正意识到“优化客服”不仅是数字上的提升,而是关于用户体验的细微温度。


002e4e07b6370faff5d5ba1017e89b695.jpg

Trader Joe's以精准定位高学历低收入群体、精简高效的单品策略、“少即是多”的供应链管理、沉浸式的购物体验和强大的口碑传播,成功塑造了区别于传统零售商的独特商业模式,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连锁超市之一。图为美国田纳西州查塔努加的Trader Joe's超市外景 ©网络


同样,美国的Trader Joe's超市也有着相似的理念,其创始人经常会在店铺里直接帮助顾客挑选商品。他的理念很简单:一家超市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提供的折扣有多大,而在于顾客踏入店内的那一刻,能否感受到“这里的员工真心实意地为顾客服务”。相比之下,许多超市过于依赖数据驱动的会员体系和精准营销策略,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问题:用户为什么愿意来你的店里?


数据是工具,而不是决策的唯一依据


当企业只相信数据,而忽略人与人的真实互动时,决策往往会出现偏差。大数据可以告诉你“这个商品销量下降了”,但它无法告诉你“为什么”。真正的答案,往往藏在那些你看不见的数据之外。


比如,阿里妈妈团队曾经遇到一个困惑:为什么某些农产品在电商平台上的销量总是上不去?数据分析的结论是“商品不够吸引人”,但这只是一个表象。直到团队成员真正走进农村,跟农户面对面交流,才发现问题根本不在产品,而在包装设计——老旧的塑料袋根本无法吸引年轻消费者。于是,他们联合农民画师设计了一系列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包装,结果销量暴增。如果团队仅仅依赖数据,而不去现场体验,他们永远不会发现问题的真正症结。


cc0c83b9f72bfd0ed28e8ebc87f02770d.jpg

“军团要塞2是一款由Valve开发的团队作战型多人射击游戏,以其卡通风格和多样化角色闻名,通过持续采纳玩家社区反馈引入自定义内容、调整为免费模式并支持虚拟物品交易,实现了Valve依赖用户共创而非传统市场调研优化游戏体验的独特策略 ©网络


这也是为什么Valve的Steam平台早期并不是依靠市场调研来优化的,而是依赖用户社区的直接反馈。Valve的开发者们频繁地在论坛上与用户互动,了解玩家们最关心的功能和需求,然后根据这些反馈进行定期更新和系统迭代。数据可以提供一些指导方向,但真正推动决策前进的,往往是那些与用户直接交流并从中获得灵感的时刻。


让品牌成为用户的共生体,而不是“卖家与买家”的关系


传统商业的逻辑是“我们生产产品,你们来买”。但最成功的品牌,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卖家”,而是和用户一起创造价值的“伙伴”。


Patagonia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家户外品牌之所以有一批极其忠诚的用户,不是因为他们的产品更便宜,而是因为他们让用户真正参与品牌的生态。他们不仅仅卖登山服,还组织用户参与环保行动,修复因人类活动受损的自然步道。当一个品牌不再只是销售商品,而是创造一个用户愿意主动参与的社群时,它的竞争力就会远远超出产品本身。


77ceadd7154e6ed70359768cbb9477231.jpg

Patagonia不仅致力于生产高质量的户外装备,还积极推广环保理念,公司通过“1% for the Planet”承诺,将每年销售额的1%捐赠给环保组织,支持全球环境保护工作。图为Patagonia组织的环保活动场景 ©网络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最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不是“卖得最便宜”,而是“让用户产生归属感”。这就像特斯拉的用户社群一样,许多车主自发组织聚会、共享充电设施,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仅仅是购买了一辆车,而是成为了品牌社区的一部分。这种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任何营销数据都无法衡量的。


结语

如同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中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看到的数据只是现实的投影,而不是真实本身。真正的商业智慧不在于依赖这些反射来预测用户的下一步行动,而在于穿透表象,深入到用户的真实世界中去,与他们共同构建和实现更深层次的价值。


在当下这个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用户变得越来越理性和挑剔的时代,那些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品牌,正在践行一种深刻的对话艺术:通过不断的提问和倾听,探索真理的本质。这种做法不仅加深了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共同成长。毕竟,无论是流量还是数据,都是瞬息万变且终将枯竭的资源,唯有不断深化对“人”的理解,才能确保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