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色的社区商业,从来都不是“赢在功能”?
什么样的社区商业算是成功的?可能不从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说看租金回报率是否够高,有人说看人流是否旺盛,有人说看功能是否满足需求等等。作为商业地产从业者,我们也没有标准的答案,应该说开发者对商街的不同目标定义决定了其“成功的标准”。但我们在内心始终有一个“不成功”的标准——“不能够反映在地生活文化和产生社交连结的社区商业,一定不是成功的”。《全球城市 地方商街》这本书中的这段话,表达出我们对于一个社区商业的理想状态:“地方商业街不仅仅是用来购物的。他们是基于不同个人志趣的文化生态系统,当然,个人志趣也维持着集体认同。本地商店有助于社交,方便生活,促进社区构建。他们提供了支持经济和社会流动性的小型商业机会,这对移民而言尤其重要。它们呈现了地方文化的感官体验,让城市对居民和游客而言变得更加生动。”
虽然好的社区商业没有一个是按政府规划形成的,也没有一条复兴的街道完全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以下我们将分享一些做得不错的社区商业项目,这些项目在规划和演进的过程中,都展现出令人称道的方面,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参考。
创造人情味生活的满足感
重视便民服务功能
从商铺收益的角度出发,不少微小便民的自营业态如修理铺、小卖部、菜市场、裁缝店等,因难以承受高昂的商铺租金,而被现在的社区商业排之在外。但社区商业的本质是便民利民,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而偏离社区服务功能虽能获利,却不长远。以居民需求的便民消费功能为出发点,通过业态的实用性制造商业的高频次,看似微小的便民服务,却是居民生活满足感的打造利器。
新加坡邻里中心:12大便民业态,充满人情味的高频消费中心
以新加坡邻里中心为例,除娱乐、餐饮等商业业态外,配置12个基本行业和业态业种:菜场、银行、邮政、卫生所、洗衣房、理发店、快餐店、超市、新华书店、修理铺、公共厕所和社区活动中心,在这些小小的商铺中来回穿梭,与老板的购物谈笑间,尽是人情味生活的体验,这样的美好,是仅有高承租能力业态的商场所无法感受到的。
▲ 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打造不可或缺的归属感
强调商业与公共服务并重
上海市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中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强调在短距离的空间内,为城市公民提供类型丰富、便捷可达的社会服务,重视商业之外,文化和休闲功能的提供。作为最后一公里商业,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够将不同背景的居民聚焦融合起来,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培养社区精神,让商业与居民之间产生强链接,实现居民对商业和社区的归属感。
西班牙Salburua市民中心:多种公共服务带来的生活安心感
西班牙Salburua项目,为居民打造一个可以在此集会,开展各种社会、文化、娱乐、体育互动的公共服务空间:
-
一层设置更多的公共用途,如咖啡厅、休息室、大厅、会议室等。
-
地下室设置除泳池以外的所有体育设施。
-
顶层设置行政区域、文化场所(图书馆,自习室),以及有更衣室的游泳池。
▲ Salburua市民中心公共篮球场
▲ Salburua市民中心自习室
日本LaLaport:公共儿童业态,打造父母对商业不可或缺的依赖感
父母同时在外工作,幼龄儿童放学后的看护成为令人头疼的难题,不少人性化社区开始思考社区幼儿托管的可能性。日本柏叶新城体LaLaport项目,就已经成功在社区商业综合体中布局儿童公共服务与商业业态,成为日本城市社区营造与商业结合的代表。
它集合了社区托儿所、社区儿童活动中心、家庭聚会中心及家庭农场等儿童相关公共服务业态,同时也在内部设置了可以和经营相结合的游乐场所、知识体验中心等儿童商业。通过儿童业态将社区家庭彼此联系起来,促进居民间互动交流、增强彼此凝聚力的同时,提升父母对于社区商业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实现居民与社区商业之间的服务链接。
▲ 日本社区商业综合体LaLaport儿童业态布局
营造家门口的松弛感
重视开放空间的设置
疫情和经济的双重影响下,城市居民承担着更多的生活压力,社区商业作为家空间的延伸,人们在这里不仅应该得到商业购物的服务,还应该通过大量情感空间,来营造惬意舒适的生活,让人们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拥有尽情释放松弛感的休憩之地。
日本GRAND TREE:日本最大的屋顶花园,打造城中心的心灵休憩地
日本GRAND TREE社区商业,地处繁华街区,地理空间有限,没有足够多的公共休闲空间,因此GRAND TREE在商场顶层设计了“快乐的格林乐园”,总面积达4300m²,被称为日本最大的屋顶花园。顾客日常可以在屋顶花园休憩、聊天、亲近大自然,感受生命和季节的变化,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有短暂的“逃离”城市的机会。
▲ 日本GRAND TREE屋顶花园空间
▲ 日本GRAND TREE屋顶活动广场
泰国The Commens:开放阶梯打破局限,共享室外商业空间,打造居民聚集的社交感
作为非典型购物中心,The Commens打破了传统盒子Mall的封闭模式,运用“阶梯”元素,进行商业内外部场景的开放联动,打造一个活跃而舒适的“室外”空间,同时打破商户之间的“屏障”,商户有更多向外可能性的同时,居民可以在此休息、聊天、思考甚至是发呆,为社交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实现居民与社区商业之间的情感链接。
▲ 泰国The Commens阶梯打造商业内外的场景联动
▲ 泰国The Commens大量开放社交空间
提供邻里生活的参演感
布局特色社群活动
家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还有对生活的参与感,参与感可在一次次的互动和交往中产生,社区的凝聚力也是。社区商业是天然的社群舞台,通过规划公共活动场所,进行多彩的社群活动,让居民对社区商业产生“主人翁意识”,是链接商业与居民的最好选择。
泰国The Commens系列项目:多彩社区活动,商业体打造居民对社区生活的参与感
除了交往花园式空间的打造外,泰国The Commens系列同样重视社区活动的组织和社区意识的培育。比如The Commens二店,通过优化中庭空间设计,让精巧的空间采用错时使用的方式,使得社区烹饪课、主厨餐桌、儿童艺术工坊、小型爵士音乐会等社群活动可以在一天中有条不紊地发生;同时长期举办社区公益活动,在多样化的社区共同活动中,提升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
▲ The commens 一周社群活动表
新加坡淡滨尼天地:预留社区生态生活空间,居民自我展示的多功能大舞台
新加坡淡滨尼天地,作为淡滨尼小镇最大的社区休闲综合体,在初期,就将社群活动考虑在内,通过配备功能混合的社区生态生活中心,组织不同社群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包括中心露天足球场等,已经成为居民日常进行社群活动和自我展示的多功能大舞台,实现居民与社区商业之间的生活链接。
▲ 新加坡淡滨尼天地社区活动场所布局
结语
想要把城市外面的人吸引过来,只有努力地打造市中心;而要让城市中的人生活得更好,就要建设好社区的商业系统。甚至,现在市中心的Mall去哪里都是一样的,根本形成不了城市的容貌,也形成不了市民的精神基础。而社区商业,虽然每个店主的行为都受到了市场的影响,但他们仍然携手打造出一种地方感;尽管他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他们依然是重要的社会角色,为每天路过的人提供无价的、如同回到自己家的温暖。所以,好的社区商业不仅仅是邻里社区的可见表象,还是城市灵魂的重要元素和千城一面现象的抵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