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业帝国”意大利特色小镇的产业化启示
意大利古城佛罗伦萨
兰博基尼、玛莎拉蒂、法拉利、范思哲、Prada、Armani、 Gucci、FENDI、Dolce & Gabbna……提起“意大利制造”,这些世界顶级品牌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如果探究一番,不难发现在这片享受着地中海宜人气候的土地上,许多以“纯手工”为傲的品牌分布在规模较小,生活节奏缓慢的小镇上。
与日本“造村运动”的发展路径不同,意大利的特色小镇与其“手工业帝国”的称号密切相关。如果说日本的特色小镇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产物,那么意大利的特色小镇则以手工业为其核心标签。
在机器生产早已成为主流的今天,意大利的手工业小镇仍然保持着自身的节奏,为“意大利制造”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同时也为意大利品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背书。这种产业发展模式,值得国内的特色小镇借鉴。
高度分散的城镇体系
意大利广大的以中小城镇为中心构成的区域,活力并不亚于几座大城市,甚至有着更好的生活环境。这为意大利手工业特色小镇发展的提供了沃土。
1960年到2010年的50年间,意大利的城市化率仅从59.56%增长到68.36%,增幅甚至不到10% 。直到今天,意大利全国的城市人口,一半以上居住在规模不足20万人口的小城镇,而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口约占1/4。
罗马 Trevi 许愿池
意大利最大的城市有多少人口?罗马270多万人,米兰130万人,那不勒斯97万人。如果只说数字不够直观,那我们以北京市人口最多的区朝阳区的数据做个对比——2017年朝阳区的常驻人口数量为395.5万人,约为罗马的1.5倍、米兰的3倍、那不勒斯的4倍。意大利的城镇有多分散,由此可窥一斑。
古罗马城邦自治的传统造就了意大利了数量众多、分散、自给自足的城镇体系,海洋文明的商业文化也促进因商而立的城镇相互之间的交通联系、产业联系更加紧密。20世纪70年代,作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思路,城市化建设更偏好大城市之外的地区,小城镇得以更好的发展。种种因素,促成了意大利独特的城镇格局。
艺术的传承
仅仅是手工业的话,不足以支撑品牌、特色小镇的魅力。艺术,为意大利手工业添上了双翼。
意大利从古希腊之后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一直都是欧洲文化与艺术的中心。意大利天主教的文化传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土壤,相对于东正教、新教等,天主教更加青睐绚丽丰富的艺术风格。意大利教堂建筑相当壮观,而且对于西方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罗马圣伯多禄大殿、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甚至吉伯提所作洗礼堂铜门上的“天国之门”青铜浮雕,都体现了天主教的艺术沉淀。
米兰大教堂
欧洲历史上古老的美第奇家族,出于宗教信仰、统治需要等原因,为意大利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资助。
13世纪末14世纪初,意大利先于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济安·贝尼尼、桑德罗·波提切利、丁托列托、提香、拉斐尔、乔托……人类历史上最闪耀的艺术家们曾在这里留下作品。
从某种角度来说,艺术家与工匠是同一类人,艺术家的精神传承,是意大利手工业人一直秉承“不但要材质好,设计出色,更重要的是工艺”理念的来源。
中小企业撑起的GDP
意大利的国家统一较晚,连年的内战致使意大利错过了早起资本积累与工业革命的时机。意大利一直都不是以重化工业立国的国家,相反的,亚平宁半岛平坦的地形和光热雨水充足的地中海气候,使得意大利有肥沃的草原,盛产优质羊毛、亚麻、棉等,农业为意大利轻工业提供了便利、高品质的原料支持和初级产品。
“天空之城”白露里治奥
在意大利,以纺织为代表的中小型的轻工业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由于发展历史久远,当时的意大利仍然存在大量以家庭为代表的手工业小厂、小作坊。
在制革、制鞋、服装、纺织、丝绸、首饰等与时尚行业密切相关的领域,具有生产过程分散,多由家庭组织包工的特点,而在家具、厨房设备、瓷砖、酿酒、大理石开采等领域的巨大优势,则多体现在专业化程度高、适应能力强、产品出口比例大等特点,这些小工厂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与当时西北部相对发达的工业地区(第一意大利)和南部受政府资助较多的地区(第二意大利)形成鲜明对比,所以被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称为“第三意大利”地区。
意大利政府很早就注意到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在二战之前的1922年,意大利颁布了其历史上第一个旨在保护和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法规,并在国家工商部门下设“小工业中央委员会”作为具体政策落实机构。
悬崖上的马纳罗拉
二战结束后初期,意大利工业部门中,中小企业工业装备与大企业相比有着较大落差。意大利政府为了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在政策层面做了较大调整。1951年到1963年,意大利政府先后颁布了4部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
政策的大力支持,反映在意大利战后“经济奇迹”期间的数据上,中小企业的贡献占据绝对主导。在进出口方面,这些中小企业尤其活跃。在中小企业集中的纺织、食品、家具等产业,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这些企业在“经济奇迹”期间的出口增长数字惊人。在1958年至1963年的5年间,纺织业出口增长151.4%、家具业出口增长了102.7% 。
直到2010年,意大利境内的正在运营的企业中,99.9%为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81.9%的就业岗位,贡献了超过80%的GDP。
无法逃避的问题
除了手工业小镇的优势,我们也应看到意大利所面对的困局,相较于高度机械化的现代工业,传统手工业的效率低,中小型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大。
意大利的南北差距极大,北部工业区的许多大品牌早已走上了工业化、批量化生产的路线,一些品牌甚至已经通过海外代工等方式进行生产。“纯手工”作为意大利品牌的标签,更多的是由小企业传承。这些仍然坚持“纯手工”的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了品牌力、艺术审美、人才培养等支持,但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却很弱。意大利手工业和小企业协会(CGIAdi Mestre)发布的报告称,2008年到2013年间,意大利国内共有13.4万家企业关闭,15%的意大利手工业制造企业生产能力受到破坏。
意大利产业化的特色小镇对于国内特色小镇如何进行产业培植、导入,如何实现产城一体等问题上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政策、环境、人才、商业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着特色产业的发展。虽然与日本“造村运动”的发展路径不尽相同,但意大利的手工业小镇与“一村一品”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即小镇的存活与发展需要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同步。如何协调政策、环境、人才、商业等因素与产业的关系,值得每一个特色小镇的参与者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