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珂:城市有机再生的内在逻辑与创新实践
进入存量时代,对旧城改造,传统方式就是推倒重来,用过往增量时期思维进行开发。
实际上,存量时代考验着我们对商业生命周期的挖掘和延续,“城市再生”是国内商业向下一阶段突破新生的重要方式。
本期,我们分享RET睿意德联合创始人王玉珂,有关“城市再生”的思考和理解,希望给业者带去面向未来的启发。
理解“城市再生”
尊重原生,面向未来
这个行业里大家都在讲“城市更新”,但是我们倾向于用另外一个词——“城市再生”。
与住宅不一样,商业有生命周期。生命周期从开始到结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表现和特征。
如何延续生命时间,这属于生命再生概念。选择“城市再生”更加贴近商业生命力的特定含义。
什么是“城市再生”?与传统开发最重要不同,再生一定保留原有功能。“城市再生”应该定义为:
在对原有功能部分保留之下,以系统化思维对建筑空间再赋能,以使其适应未来城市发展属性。
城市再生分为两个类别:一是调整型,就是整个建筑单体本身不发生变化,结构不动,只做一些局部调整,对内容重组和优化;二是改造型,除了既有历史风貌的建筑调整外,同时组织大量新物业开发,以提升区域整体价值。
如何理解城市更新的意义?
存量商业有待价值重塑
为什么说城市再生越来越被重视?站在未来发展角度,有两方支撑条件:一是城市发展面临再开发的必要性,二是行业发展中的战略新机遇。
首先,商业发展到今天,城市进入到了存量再开发的演化阶段。这其中有四类典型的存量问题:
第一,客群老化,年轻人离开,区域失去活力。7月份时候去北京一个存量项目,看到跟十几年前一模一样。十几年前,70后可能项目核心客户,现在80、90后成为消费主力,现有商业无法适应年轻人。主力客群老化成为许多存量商业失去活力的重要原因。
第二,大拆大建,失去城市个性。一些改造缺少整体规划,反而把原来历史的、个性化的空间与内容都拆掉了,失去原生文化的改造,城市特色与性格也没了。
第三,租售失衡,业权分散下的利益博弈,使城市形象受损。城市更新项目很多都涉及到拆迁,也因此涉及到产权在业主和产权人之间的利益再分配,从而忽略城市形象及内容营造方面社会价值。
第四,区域形成价值洼地,改造成本巨大。城市再生地区一般位置都比较好,却因发展问题面临价值衰减问题,空间本体和区位的优势被削弱,当然,因其改造复杂性面临相对较高的改造成本。
对于行业来说,城市发展的挑战常常也是行业发展机遇。不同历史阶段所带来行业发展的重要变化,面向未来,参与城市再生将是企业战略必要选择。我们也需要从四个角度理解这一点:
1. 增量萎缩背景下,存量的价值仍被低估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场之前住宅总体成交大概在20万套房子,其中15-16万套是新房,二手5-6万套。现在发生新变化,绝大多数成交是二手房,新房很少,存量更新成为必要趋势。
2. 城市中心位置、核心区域的潜力需要挖掘释放
存量物业的位置往往都很好,却受限于历史约束无法形成中心区的高价值功能,未来商业价值能够提升的空间非常大。
3. 城市文脉是开发价值的增量点
大多城市再生区域一般有很长历史,为什么要着重提城市文脉?因为在城市再生时,建筑与人再连接是改造核心,而情感与文化是最有价值的连接纽带。
4. 城市更新政策是企业持续性战略的利好条件
过往不做商业的头部房企都开始进入此领域,最根本因为大体量销售中,单一功能产品模式风险越来越高,短线目标很难在未来5-10年得以维系。相比而言,商业的永续经营能力强,作为长期战略成为重要决策方向。
城市再生会遵循何种轨迹?
五项核心策略实现有机再生
未来总是未知的,但我们无需为此焦虑。关于城市再生的问题也是如此。
对于待更新的城市区域,我们能看到的往往是它当下的困顿,往往忽略的则是其可能的轨迹。
纵观世界,城市再生的轨迹表现为几点:
首先是品质提升,从设计的角度改变空间做品质提升,这是比较简单的工作。
继而是综合功能优化,我们在原来商业功能基础之上,常常还需要加入办公、文化等方面的新功能。
进一步的是文化溯源,存量空间本身有自然的历史沉淀,而文化溯源是要探索城市最根本历史人文属性,从而找到有利于项目发展的人文基因。
最后是有机再生。像上海新天地,其实本身面积很小,只有2-3万方,但是能够吸引整个上海的客群,其实就是文化所代表的城市价值和意义。以文化为基础,又顺便带动了其他的物业开发,写字楼、住宅等等。
在最新服务项目中,常常可以看到消费功能单一、缺乏标杆领头项目而丧失区域活力的情况,城市历史文物建筑被遗忘、浪费。
而上海、成都等地的一些老街项目,却能在过去的20-30年间,不断找到活化要素,例如外资注入、TOD、标杆商业项目等等,形成渐进式跃升、整体性同步发展的路径。
基于这样的洞察,结合我们的项目经验,城市再生所需遵循的有机开发策略也可以基本明确。
总结起来,“有机开发”的关键策略在于5点:
一是未来视角,无论项目亮相是五年还是十年后,都要为了未来的价值埋下当前的种子,对于城市和项目的思考,永远要站在未来看现在。
二是生态城市,建筑是城市的一部分,建筑功能也是城市功能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建筑与环境充分融合,而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
三是文化挖掘,自然形成的文化最具有特色与生命力,我们要从中挖掘并培育出生机勃勃的原生文化。
再有是多专业协同。就是改造过程中,建筑师扮演最重要角色,因而成为开发商的依赖。实际上,一个完整的城市再生项目,不仅需要优秀建筑设计师,还需要内容输出、运营推广、灯光设计、多媒体互动等许多专业公司协同,才可以改进为优质产品。
最后是数据化决策。为什么数据必不可少?过往商业管理凭个人经验,常常某个项目商业运营很好,复制到其它商业项目就失去效率。数据决策放弃人为经验,以更理性的角度精准定位消费人群,实现更高效运营。
化愿景为现实
来自RET案例的启发
最后,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说明RET的理念。
北京龙德广场位于亚洲最大社区,有13年经营史,项目规模近24万方。由于增长缓慢、品牌老化,项目需整体改造。经过诊断,项目核心问题在于辐射力不足、整体销售不及预期、主力店转换率不高以及空间硬件陈旧。
以主力店效率问题为例,数据研究时发现,不同主力店表现差异很大。我们通过五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分析主力品牌对项目价值,发现有的主力店正面价值虽高,其负面价值也非常高。因此,我们建议以综合评比分值,主动放弃综合价值不高,貌似人流量很大的主力业态。
人群来源是另一个典型问题。这个项目体量很大,但客群覆盖率与同等规模朝阳大悦城完全不一样。通过对客群外溢性分析,我们知道这些客户去了哪些商场,消费什么内容。从客户需求差异端捕捉,我们挖掘了许多项目缺失功能与业态。
经过数据严密分析,我们对项目调整进行新策略建议,主打未来概念、生态概念及科技概念,创造出年轻人喜欢的场景和氛围。经过一期硬件与内容改造后,大家也看到更有朝气和活力人群。同时租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这也坚定了业主继续改造的决心。
北京龙德广场项目,通过有效数据分析,寻找存量商业改造方法,以最高效方式解决城市再生的价值问题。
最后总结一下,城市再生的三法则:
第一要尊重原生。找到属地人文,以心灵感应目标消费群。
第二是可持续力。品质提升需要更强大协同、远见与实力的投资者,才可以创造出更有生命力商业。
第三就是创新思维,从产品、内容、运营方面综合解决,而不仅仅是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