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 两万平米远郊小商业,如何崛起为城市“松弛美学”新地标?

两万平米远郊小商业,如何崛起为城市“松弛美学”新地标?

2025-04-03

玉鸟集证明了郊区商业的另一种可能:当文化基因被深度解码为“情感基础设施”,当消费者从“购物者”进化为“共创者”,商业便超越了交易逻辑,成为编织共同体记忆、滋养城市精神的文化“根茎”。这场实践的终极启示或许是:未来的商业地标,不再是钢筋水泥的流量容器,而是能让人“诗意地栖居”的意义原野。


在良渚文化村这个12000亩的超级大盘中,玉鸟集以出色的表现为这个超级大盘画上了圆满句点。但这个仅有2.1万平米的小体量商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它所面临的“先天不足”所带来的挑战,也非常难以跨越:


1.地理孤岛与流量困局:远离杭州主城区,依赖地铁2号线末端站点,近距离半径的客群覆盖人数有限,难以借助近距离人群来实现“高频消费”。


2.文化厚重性与消费轻量化冲突:良渚文化的“器物美学”如何转化为现代人可感知、可参与的消费场景?过度复古易显“土气”,过度时尚则失去在地性。


3.小体量的势能劣势:小体量面积自然可承载的内容就少,而通常是人到达一个地方可停留的时间与其愿意花费的交通时间成正比,面积小自然就难有足够内容让人消费停留,也就难以实现更远距离的聚客吸引力。


bbb6399bf69601919497f988fe9cf5e40.jpg

玉鸟集以良渚文化为基底,将五千年的文明符号转化为现代消费场景的叙事语言,通过低密度开放式空间、主理人品牌群落与在地文化IP的深度嫁接,重构了远郊商业的价值逻辑 ©网络


可能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催生了项目的破局之道。RET睿意德旗下中商数据助力项目团队通过“发挥劣势来形成优势,以反商业的操作方式使项目获得成功,成为了业内争相观摩的文化商业地标。开业三个月内,日均客流突破1.2万人次,周末达2.5万,坪效远高于同区位社区商业,小红书相关笔记超10万条,“杭州文艺顶流”标签迅速出圈。良渚文化村居民将玉鸟集视为“精神客厅”,游客则评价其“像一首未被商业污染的长诗”。


cc8bcfe93c2840944363aa6b2037b5628.png

以“时空折叠术”,实现从“商业场所”到“精神飞地”的跃升


玉鸟集的成功,首先在于它重新定义了商业空间的价值。社会学家雷·欧登伯格提出的“第三空间理论在这里得到充分诠释。项目刻意弱化传统商业的交易属性,强化其作为社交场所和文化载体的功能,打造了一个介于家庭(第一空间)和职场(第二空间)之间的理想飞地


这种定位体现在空间设计的诸多方面。项目整体通过低密度开放式街区,模糊商业与自然的边界,让良渚的山水肌理渗透至现代消费场景,形成“半野生”的空间美学。动线采用“玉鸟八景的布局理念,将谷仓巷(慢街)与村民巷(快街)有机组合,前者植入单向空间书店、主理人工作室等慢生活业态,后者布局咖啡简餐等高频消费,实现15分钟生活圈半日微度假的无缝切换。建筑师柳亦春设计的大谷仓以几何三角形切割空间,让自然光线自由渗透,形成建筑即艺术的沉浸式场域。


bb29733786d7d48d05a80971c3b69df18.jpg

大谷仓以船形布局和大跨网壳结构,创造出轻盈漂浮、沉浸于艺术与生活氛围中的空间体验,将书店与园林式庭院完美融合,映射出良渚原生人居文化的独特魅力 ©网络


更为巧妙的是项目对“负空间的创造和运用。项目刻意控制商业密度,留出40%的公共空间用于艺术展览、露天音乐会,甚至“什么都不做”的草坪发呆区。这种留白艺术,不仅降低了商业的压迫感,更创造了意外邂逅的可能。


33c17cb5b9b947a997b111d71cef82135.png

用“文化转译”激活在地基因,让考古符号成为生活仪式


如何处理良渚文化这一IP,是项目面临的核心命题。玉鸟集的解法是:不做博物馆式的静态展示,而是让文化元素自然地融入当代生活场景。


视觉符号系统是最直接的转译。良渚玉鸟图腾被抽象化为街区的标识系统、艺术装置甚至咖啡拉花图案,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触摸、可拍照、可带走”。在建筑语言上,保留良渚村落原始的坡屋顶、夯土墙元素,但通过现代材料重新诠释,形成独特的“新乡土主义美学风格。


116035d9e5efbb8af66bb309deb4e413c.jpg

玉鸟集商业采用传统风格与现代材料相结合的设计,如平板瓦屋面与金属幕墙的融合,既保留了传统外观又赋予现代感。图为玉鸟集商业广场空间 ©网络


玉鸟集用活动策划进一步降低了文化参与的门槛。“良渚艺术生活节将专业的考古发掘、陶器制作转化为亲子手作体验;玉鸟飞渡市集以双手做工为主题,邀请手艺人现场创作,强化劳作即艺术的价值认同。这些活动年均举办超过150场,带动复访率提升37%。


尤为重要的是对村民记忆的激活。原村民食堂被改造升级,老粮仓变身雀之灵文创馆,这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空间改造,让在地居民与游客之间建立了情感联结,让文化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活态纽带。


007e47d22d8cd9b6ce84cba4e5f16cb96.png

让商业成为“人格化策展”,形成小众即大众的逆向筛选


玉鸟集通过引入85%的非标品牌,其中60%为主理人店铺,构建了一种独特的“人格化商业策展”模式。这些店铺如木墨工艺商店、山野餐桌等,不仅是商业空间,更是主理人个人审美与生活方式的表达载体,商品被转化为“人格故事”的媒介。主理人既是经营者,也是“文化策展人”,他们通过社交媒体与用户互动,形成内容共创,使商业空间超越单纯的交易功能,成为情感联结的场域。这种模式也打破了传统商业对标准化品牌的依赖,转而以“内容共创度”和“社交媒体活跃度”作为核心招商指标,逆向筛选出具有高知背景和内容生产力的主理人群体,实现“小众聚合即大众”的商业逻辑。


ff0433ee07ea270bc3cf0e70d3102216e.jpg

青咖墨茶通过现代美学装修、全开放式咖啡操作区、退让式设计理念及灵活空间布局,打造了一个集咖啡、展览、影音和聚会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美学空间 ©网络


在运营层面,玉鸟集着力构建品牌间互补且情感共鸣的“主理人聚落”。通过成立“村创联盟”,主理人深度参与空间改造和活动策划,如“城市微野生活节”“发光梦盒艺术展”,使店铺成为持续生产内容的“车间”。同时,平台联合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发起“城市漫游计划”,定制艺术打卡路线,半年内催生10万条UGC内容,用户从被动消费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UGC占比高达68%。这种去中心化的运营方式,让商业空间不再是静态的零售场所,而是动态的文化生产现场。  


玉鸟集还通过“主理人品牌孵化计划”扶持独立设计师、手工艺人和在地创意者,如何田田传统食品伴手礼、三菩提香生活研习馆等,提供免租试运营期等灵活政策,降低创新门槛。同时借助大型活动的举办,不断激活社群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使得商业不再是冰冷的交易,成为有温度的文化实践,形成“社群即流量”的可持续生态。


aa1f377b178270e5c4c2a449c96477d8e.png

借“微醺场域”激活消费时长,发挥夜间经济的沉浸优势


玉鸟集以“微醺场域重构夜间消费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设计将传统餐饮+灯光模式升级为文化微醺+社交疗愈的复合场域,创新打造夜市+艺术+微醺三维场景矩阵,成功将消费时段延伸至凌晨,使得夜间客流量占比达到65%,入选浙江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示范区。


在场景营造上,玉鸟集精确切分客群需求:针对家庭客群设计“亲子微醺场景,将飞盘竞技、盲盒寻宝等互动游戏融入夜市动线;为年轻群体打造精酿市集+露天电影+心灵疗愈的沉浸式组合,特别与知乎联名推出深夜书房读书会,在微醺氛围中构建知识社交场景。餐饮业态着力强调微醺经济的核心,布局精酿酒吧、日式烧鸟居酒屋等轻度酒精消费空间,并有效嫁接艺术展览形成体验闭环,使顾客平均停留时长有效提升。


aa3fb2313e588b950c5ded269978bf2d6.jpg

在消夏的夜晚,大地原野公园成为人们和村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这里举办露天电影、音乐演出、亲子活动、艺术展览、文化讲座、美食市集等多种活动,充满活力与乐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享受夏日的美好去处 ©网络


玉鸟集这种夜间经济模式的创新,是对经典体验经济的进阶实践,将“微醺概念从单纯的酒精消费,拓展为包含文化共鸣、社交连接、情绪释放的复合状态。通过艺术展览延长营业时间、疗愈工坊制造深夜仪式感、限定活动创造稀缺体验等手法,构建了具有时间纵深感的消费场景。


结语

玉鸟集的打造构建,本质是一场对抗商业异化的实验。它证明,当文化不再被“展示”而是被“活化为呼吸”,当商业不再追求“效率”而转向“意义”,远郊亦可诞生比城市更先锋的潮流地标。这不仅是一个项目跨越困难的胜利,更是对“商业终极价值”的有力诠释——进入物质丰裕的时代,唯有精神性的场景,才能让消费者更心甘情愿地支付“时间溢价”。